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本土球员差点 交白卷的一轮 申花“双塔”整顿争冠军团 国足能否为中超加把火 一记响亮的耳光 心想事成
第A02版:专栏 2024-03-13

一记响亮的耳光

沈雷

沈雷

中超中甲纷纷开幕,可32支球队里只有两队卖出了冠名权。最尴尬的不是找不到合适报价的俱乐部,而是重新开放冠名权的中国足协。这个结果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去年联赛结束后,关于中国足协想恢复冠名权出售和异地搬迁的传言就已流出。正如之前我多次写到的,类似传言面世并非记者们有多神通广大,而是足协方面希望放风出去,借此看看外界的反应。我们有理由相信,足协在放风时其实已经有了内部决定(至少有了很明显的倾向)。也有理由认为,足协在决策前没有做足够深入的调研。

从某种意义而言,恢复冠名权和异地搬迁这两个决策背后,想让俱乐部找到更多的财源是一部分原因,而另一部分是为了推翻前任的核心决策。中性名政策固然在当初推行时面临巨大的阻力,舆论对此呈现极端两极化,但大多数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俱乐部中性化命名是一条必走之路,反对的只是实施时机。

当之后每年都有多家俱乐部因财政问题解体时,中性化命名成了一条罪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又有哪家解体俱乐部能在足球市场泡沫被吹破的环境里找到足够抵消债务的冠名费吗?又或者,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仍有意愿投资足球的企业,是看重足球俱乐部名字带来的广告效应?别活在过去了。

时代不同了。过去企业投资足球或许很看重广告效应,恒大将之演绎到了极致——事实上,广告效应在金元时代也只是一个听起来最合理的理由罢了,资本追求的是一些外人无法看清的幕后效应——但如今,不会有大批企业愿意在足球市场寻找品牌效应,唯一有诱惑的是销售转化,就如同北京国安与京东的合作那样。

靠着一位金主爸爸给出高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论它是投资方还是冠名商。中性化命名本迫使俱乐部(尤其是中小俱乐部)不得不去寻找转型,通过几年摸索,眼看正要度过阵痛期,此刻再重走老路,还有路吗?足协应该最清楚寻找新赛季中超冠名商背后的曲折,一整个联赛都如此费力,大多数俱乐部更缺少资源人脉,等不等得到合适报价,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我不认为足协领导层内部看不到这些明摆着的事实,还是那句话,如果决策机制不变,中国足协“变来变去”“改来改去”将是一种常态,而这只能伤害中国足球所剩无几的声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