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实习记者 陶煜洋
“英雄”蒋圣龙的横空出世,以及马莱莱的自我救赎,让申花短暂迷失后又回到了胜利的轨道。两个进球的真正价值,联赛末尾时也许会尤为凸显。而在此之前,其隐藏的另一种价值却已然浮现。
这个价值更多属于是战术层面。比赛打不开局面的前大部分时间里,申花的边路看起来热闹却找不到门道。而两个进球来临之前,申花的两个边路却如“狂飙”般的攻势如潮。斯卢茨基赛后对边路的反思没有触及这一点变化,但相信他内心深处却必为此触动,并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有所变化。
本报记者 林龙
“狂飙”之前的边路,进攻单调,主要就是用“45度轰炸”找路易斯和马莱莱两个点。这样的边路进攻模式从理论而言就比较难奏效,加之没有小贝或德布劳内的精准,以及对方防线也有比较出色的发挥,所以申花的边路进攻总无功而返。
而中路进攻又因为缺少特谢拉的串联,同样难以打开局面。谢鹏飞之前在这个位置上的表现曾引起斯卢茨基的盛誉,但此役他也和球队一样低迷,灵感不再。所以斯卢茨基修正了对他的定位:“小谢在边路更具威胁。”但由于比赛中谢鹏飞更多出现在中路,所以难以给边路进攻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再看申花的两个进球。第一球是马纳法接徐皓阳传球后用速度下到底线后传中,造成对方门将的失误后给了蒋圣龙打空门的机会。第二球,是于汉超接路易斯的妙传,再利用自己的“爆点”属性杀到底线后传中,这同样在门前造成杀机,及时到位的马莱莱利用对方门将和中卫之间的短暂混乱而捅射入网。
足球比赛中,当对方后卫线严阵以待时,45度传中肯定不如沿底线传中更具威胁。申花的两个进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这两种进攻模式的差别。斯卢茨基应该也了然如胸。但之所以在比赛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前者,也许有其战术考量,或者是队员们没能成功突破到底线,也可能是过于求稳,所以喜欢45度传中。当斯卢茨基终于意识到这一点而做出人员调整后,边路进攻很快就奏效了。这个效果必能给斯卢茨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今后的训练中加强类似的套路演练。
马纳法的能力应对底线传中毫无问题。他需要的是右边8号位球员的更默契配合,正如本场比赛徐皓阳的妙传。左路的底线传中,以前更多是由特谢拉完成,而左后卫杨泽翔的右脚属性注定了他更喜欢用右脚传中,或者内切射门,正如本场比赛两脚有威胁的射门。在这种情况下,于汉超的“爆点”属性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他和曹赟定之间的配合也在对方的腹地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记得路易斯打进的最后一球(4比0对浙江),恰好也是曹赟定在底线一路突破到门前后的倒三角传球。
倒也不一定是“赢底线则赢边路”。但本场比赛的前后反差势必会给斯卢茨基以及申花新的灵感。在未来的比赛中,当阵地进攻受挫时,能否把进攻重点从禁区中路改为两个底线?说老实话,马纳法的能量远没有用尽,他本该为申花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