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前不久,布置部门里的足球记者做一下本赛季中超的出场时间数据统计。一来刚好进入短暂的联赛间歇期,二来联赛几近半程,这时的数据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记者本不以为然,觉得数据反映的问题,其实原本就是大家知道的,诸如“年轻球员得不到机会”“老球员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等。问题确实所有人都知道,但其程度如何,恐怕只有数据才能告诉大家。数据不会说谎,也不会掩饰。
当数据出炉时,还是给了我们一记重击。事实之严峻,现实之残酷,超出了能猜到问题的我们的预料。
统计有两个标准,其一是所有球员的年龄都以第14轮赛后计算,以周岁为准;其二是出场时间计算按足球数据统计的通用规则,所有在伤停补时前登场的球员,不计入伤停补时时长;在伤停补时登场的球员,无论伤停补时时长多少,只计算1分钟。
本赛季中超俱乐部注册的33岁以上本土球员数量(75人)约为21岁以下球员(68人)的1.1倍,但前14轮的出场总时间是后者的7.4倍(31386分钟比4243分钟)。这两个数据已经足够直白地说明问题——国内目前的U21球员的整体实力,还远远无法成为接班人。
没有整体,也没有什么出彩的个体。在U21球员中,青岛西海岸的季家葆(1035分钟)、武汉三镇的吾米提江·玉苏普(511分钟)和艾菲尔丁(416分钟)、深圳新鹏城的王浩(379分钟)的出场时间排名前列。季家葆是球队主力,而其他人只能说是轮换球员,这还是所有68名U21球员中的佼佼者。
即使将统计范围扩大到U23球员,情况也没有好转。总共125名中超U23本土球员共出场18708分钟,平均每人单轮不足11分钟。U23人数是33岁以上球员1.67倍,但其总出场时间仅为后者的60%。由于没有按整年度计算年龄,因此这里的U23球员还包括朱辰杰、蒋圣龙、汪海健等成名已久的选手。
数据告诉所有人,国内的“00后”球员在中超还只能跑龙套,距离全面接班尚早。数据无法表达的是其中的原因。但正如我之前再三强调过的那样,问题不在俱乐部,而是青训体系在过去一长段时间里崩坏了。没有俱乐部会拒绝使用有升值空间、薪资要求还低的年轻人,除非他们的实力与潜力达不到要求。残缺的青训体系无法供给足够数量的合格产品,所以在22岁和23岁这两个年龄段,能混到注册资格的中超球员也只有可怜的57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反之,如今只剩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