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润宇
这一次,马克龙赌对了。
法国国内前不久一场“政治豪赌”,让马克龙把爱丽舍宫内的副手们推入了“火坑”。但另一场“塞纳河上的豪赌”,马克龙没有重蹈覆辙。巴黎奥运会7月26日在塞纳河上开幕。
从致敬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火车进站》,到如今火爆全球的小黄人;从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到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诺的作品,巴黎用事实证明,是奥运会给了法国展示文化、历史的舞台,而不是法国只是衬托奥运会的绿叶。
在一个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的时代,奥运会就像是一本好书,像毛姆口中“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能让人短暂逃离现实,同时思考奥运会自身和赋予我们的意义。从国际层面,到个人层面,奥运会都有着这样的作用。从呼吁停火,到非正式的外交场合,再到短短两周内,不同文化交织于巴黎,都是如此。
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格言,是运动员拼搏的宗旨。同时,奥运会是一种“披着体育外衣的人类文明”,和平、团结、交流的宗旨,都是如此。最典型的,莫过于法国因人手短缺,不得不与英国“和解”,从英国调派厨师到巴黎,短暂地实现了英法之间的“和平、团结和交流”。
不论举办地在哪里,奥运会都离不开这些宗旨。或许举办国的文化存在差异,呈现奥运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文明的内核都是相通的。
对于运动员来说,奥运会是一个为国争光的舞台;对于主办方来说,奥运会成功与否,取决于外界的评价;但对于看客而言,奥运会能带给我们什么?是争金时刻一如既往的刺激,还是奥运会闭幕后,对于体育和文化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觉?
从每一个国家的角度看,申办奥运更多是为了荣誉。但这种荣誉感从何而来?是为能够向世界展示自己,还是因为能够成为思考人类文明的推手而自豪?
或许在战争爆发、世界变革之时,“该怎么办”的思考会成为主流。但因为有奥运停火的呼吁、体育作为世界的媒介,这种未雨绸缪的思考,能让人从更深层次看到,和平、团结和交流的必要。巴黎,就是眼前的机会。
巴黎奥运或许是一杯“82年的拉菲”,能让人在一席流动的盛宴中微醺,也能激发我们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