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珅 摄
李一平 摄
本就集万千关注于一身的上海马拉松,在成为大满贯候选赛事后,它的首秀是什么样的?昨天,2024上海马拉松(以下简称“上马”)迎来起跑时刻,3.8万名参加全马和健身跑的选手,以及12位轮椅竞速马拉松的参赛者,他们从外滩金牛广场顺利出发。最终,萨姆索姆·阿玛雷成为今年上马的男子冠军,成绩是2小时06分26秒,女子第一名则由贝克莱赫·古德塔·博雷查获得,成绩为2小时25分21秒。中国选手方面,吴向东在国内男子组卫冕,国内女子组的第一名则是实现三连冠目标的张德顺。根据官方数据,本届上马完赛率为98.24%。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明年定档11月30日奔赴大满贯更看齐
“2025上海马拉松将于11月30日举行。”昨天下午约1点30分,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揭晓了这个比赛日的最后悬念。从此前办赛方透露将看齐大满贯、提前一年预告赛期,到答案果真于昨日揭晓,这个在赛后发布时增加的小板块,它见证了——上马奔赴大满贯的标志性一步。
与国际上办赛较成熟的马拉松相比,国内数量众多的赛事一直都有个“通病”,比赛日期的官宣和报名通道的开启基本都得等到赛前两三个月,有时预留的时间甚至更短。在探究“为何如此”时,其背后总有多重因素在综合作用,而如今,上马亮出了改变的决心。“对一些想提前制定参赛计划的跑者,(两三个月的)时间其实是不充足的。为了吸引更多海外跑者来上海参赛,从今年开始,我们都会在一届比赛结束后就宣布明年的比赛时间。”罗文桦介绍道。
赛期的确定和报名通道的开启,对跑者们来说,这是紧密相关的两大“功课”。据记者了解,上马在这两方面的目标都是看齐大满贯标准,也就是赛后即知和赛后可报,不过,在完全对标前还得有一个去磨合软硬件配套的过渡期。所以,2025上马报名通道的开启时间,目前是原则上不晚于明年6月30日。
本届上马是赛事成为大满贯候选后的首秀,在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瑾看来,此次的诸多变化可说是上马一以贯之的办赛理念和大满贯标准两相结合后的产物。“今年上马的一些亮点或者不同,我想不仅是因为大满贯赛事标准的需要,也是因为上马一贯的办赛理念就是‘跑者至上’。”
上马是中国第一项获评世界田联白金标的马拉松赛,对Blue Line(蓝色跑进线)、名额退出机制等的引入在当年也属国内首创。如今,在上马拥有了全球“唯二”、国内唯一的大满贯候选赛事的荣誉光环后,中国马拉松新的变革之风,也可能再度缘起申城。
来自联盟的厚望印象深刻前景更可期
先跟大家透露一则背后的故事。作为一个已在全球取得成功的联盟,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在将上马确定为大满贯候选之前,其实曾询问过六大满贯办赛方的意见以作参考,那会儿上马获得了全票支持。如今,三年观察期已正式启动,2024上马能拿几分呢?
“要成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的正式赛事,需要达到超过100项标准,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从这次的比赛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亮点,对上马的整体印象非常深刻。”在昨天的赛后发布会上,伦敦马拉松赛事总监、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运营总监丽莎·汤普森如此评价道。
从赛前发布会到欢迎晚宴,再到昨天比赛现场,有两位远道而来的嘉宾一直“全勤”,他们就是上文刚提到的丽莎·汤普森和芝加哥马拉松执行竞赛总监、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评估委员会委员迈克尔·尼希。
上海和芝加哥,上马和芝加哥马拉松,由于它们之间早就缔结友好关系,所以等到迈克尔·尼希点评时,他似乎更有感而发。“上海和芝加哥是姐妹城市,两座城市在赛事管理等多个领域有着长期合作。如果上马能够加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会让更多人了解马拉松,它既能拉近自身与世界的距离,吸引更多国际跑者来上海,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也能成为推动马拉松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三年观察期内连续两次通过考核方能转正,这是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对大满贯候选赛事的统一标准。之于上马,今年是重在摸底,真正的两次考核得看2025年和2026年。
Run for love 公益情怀更浓厚
为了更好地献力公益,赛事于今年推出了崭新的上马Care计划,并且此次率先聚焦在了“Care残障人士”板块。除了于赛前组织上马精英选手和上海残疾人运动员进行交流活动外,在此次赛事终点,还出现了不少格外温情涌动的时刻。
在昨天的赛道上,有100支残健融合队伍响应号召,参加了上海外服残健融合马拉松公益跑。除了在健身跑项目里重在参与外,其中10支队伍更是挑战了全马难度。“很高兴能在上马舞台上,看到残健融合理念落地生根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主任龚佳韬感慨道。
据了解,残障跑者和陪跑队员,现实生活中他们各有各的情况,为了能用好这来之不易的参赛机会并促进残健融合,其中大部分选手都是提前三个月就投入到了合训状态。各融合队伍根据自身健康情况、运动基础等,定制了专属的训练计划,涵盖体能强化、步伐节奏协调等多方面要点,他们的目标就是一个——协助残障跑者安全完赛。
昨天中午,当这100支融合队伍全都安全完赛后,队员们纷纷在群聊中或祝贺或表达谢意。他们中很多人都说,在比赛时既感受到了上马的速度,更感受到了它的温度,“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参与上马。”
科技提升服务大赛应用更创新
从直播视角的新发现,到电子地图的新体验,科技之力也在上马舞台上发光发热,为参赛者和观众带来更高效也更沉浸式的体验。
人越密集的地方,手机信号越容易拥堵,加上马拉松比赛“户外+长距离移动”的属性,变量就更大了。然而在昨天的比赛中,却有人体验了比5G更“牛”的5G-A的魅力。据了解,将5G-A技术用于重大赛事直播,此前有过实例,不过具体到上马平台的话,这却是新的突破。昨天,就有多位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跑者佩戴直播和传输设备,实现了“边跑边播”,利用更多的第一视角,为观众带去更强的沉浸感。
在此次赛事路线途经的黄浦、徐汇滨江沿线,还有多台无人机设备被布设,可以通过高空拍摄和实时传输的功能,全方位展示赛事的精彩和城市风光。而在赛后互动区里,“全球通·逐马计划”则依托5G+AI技术,可为选手们生成一条条专属的视频短片。目前,上海的5G-A网络已可在外环内实现室外全覆盖。
在上马的起(终)点和赛道上,以科技之力来挑战痛点的尝试还有更多。“今年推出电子地图后,感觉给我们部分减压了。”服务于起点的指引志愿者张磊对记者夸起了上马新推出的电子地图。据了解,目前的这版地图还处于初代,根据之后收集到的反馈,它有望持续升级,并服务于上马平台的更多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