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副总编辑 体坛网总编辑
马德兴
中国足协1月6日公布了2025赛季中超、中甲和中乙联赛准入名单,沧州雄狮、广州队和湖南湘涛未入名单。随后,三家俱乐部相继发布公告,宣布退出职业联赛。这其中,尤以广州队的退出令人唏嘘,毕竟该队曾有过国内联赛“八冠王”以及两夺亚冠联赛冠军的辉煌。从当初“十冠王”辽宁队的退出,再到“八冠王”大连队的退出,再到此番广州队的退出,恐怕我们并不应该仅仅拘泥于“金元足球”的是非之中,而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和层面对中国足球职业化30多年来的历程全面进行思考与总结。坦率地说,到目前为止,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依然还没有找到“路径”。
曾有这样一个段子,说参加过2017年中甲联赛的16支队伍中,目前只有杭州绿城(浙江队)和梅州客家队依然还“活着”;而征战2018年中甲联赛的16支队伍中,也就只有浙江队、梅州客家队还“活着”,剩下的一家黑龙江FC队则在今年有可能异地搬迁,也将不复存在。看到这样的段子,作为一名从业已经超过30年的老记,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从上世纪90年代初要求中国足球职业化“一步到位”,到如今中国足坛这30多年来解散的球队早就超过百家,包括曾有过辉煌战绩的队伍,这未必就是一种巧合,甚至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必然”。
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没有厘清俱乐部的概念,也没有厘清俱乐部与职业联赛之间的本质关系,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再进一步,我们甚至没有搞清楚中国足球究竟是“事业”“商业”还是“职业”,简单地认为“有钱”就是“职业化”,所以这才是“金元足球”在中国足坛盛极一时、受到各方追捧的根源所在。
实际上,目前的中国足球真正令人可怕的,并不是各家俱乐部“没钱”了、“烧不动”了,需要有关部门“出场”了。以目前的态势,哪怕是再多的国企介入,恐怕也难以持续长久,毕竟职业足球始终是一项“烧钱”的运动。而且,哪怕是再有造血功能,以目前中国足球市场的体量,未必能够承受“烧钱”之重。某种程度上,各方都处于一种迷茫与观望之中。而这其中的症结就在于:是否明确了俱乐部与俱乐部公司之间的关系?
这其实就是笔者所说的“路径”问题。“职业化”是“方向”,方向没错,但只有“路径”走对了,才能够抵达远方。如果路径不对,那么再久久为功,恐怕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只是,现在究竟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