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冰南展”到“南展西扩东进”,从在北京冬奥周期里的助力助威,到于刚落幕的哈尔滨亚冬会上突破性的上海运动员首金,再到对米兰冬奥会的展望,缺乏天然冰雪资源的上海在冰雪版图上的存在感更强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竞技赛场之外,今天记者想跟大家分享的还是申城冰雪热度在身边的故事。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赛场外的上海元素
“候鸟”模式已上轨
在已打响的冰雪吸引力和第九届亚冬会举办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以哈尔滨为目的地的国内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超两成;以哈尔滨为目的地的前10大热门航线中,长江以南地区的出发城市占比达七成。陪女儿赴哈尔滨过第二个滑雪主题寒假的上海家长张琳,就是“候鸟游客”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家庭。
“去年寒假来,我们是直奔亚布力,今年在哈尔滨市区多住了几个晚上,因为抢到了亚冬会的门票,去看了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比赛。虽然我们家孩子主要爱好滑雪,但偶尔也会有上冰玩。”作为家有“冰雪娃”的家长,张琳这些年在申城看过不少冰上赛事的现场,比如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超级杯等,而在这回观摩亚冬会后,她心里更多了些对比。“虽然上海缺天然冰雪资源,但申城赛事舞台丰富,论观赛氛围真不输哈尔滨。”
在上海群众冰雪运动的爱好者中,青少年是一大主力。在这部分群体中,既有受亲友影响而喜欢上冰雪运动的孩子,也有受校园氛围感染而加入其中的孩子。从气候来说,申城并不具备开展天然滑雪的条件,但随着体育科技的进步,都市人已能在室内环境的滑雪模拟机上体验这项运动的乐趣。而在掌握了一定的入门技巧后,待入冬后,他们就可像候鸟般或以个人形式或参加滑雪俱乐部组织的外滑活动,去往各大滑雪胜地,在真正的雪道上继续提升。张琳家就是借鉴了已有的经验,连着两年都陪孩子把寒假时间花在了哈尔滨亚布力。
而在距离哈尔滨市区一个多小时高铁距离的亚布力,由于南来北往的滑雪“候鸟”变多了,所以在滑雪区一些餐厅的菜单上,也有了雁过留痕的变化。“这回再去亚布力时,我们发觉常去的那家餐厅把饭团、油条这些挺有上海特色的早点也做进早餐菜单了。听老板介绍,说是因为感觉上海游客变多了,问有没有饭团、油条供应的人变多了,他就索性丰富了菜单。”从衣食住行这些小细节上,张琳分享了自己的新发现。
根据记者从上海市冰雪运动协会处了解到的数据,目前本市室内真雪场虽只有一个,但室内滑雪模拟机场所已增至50多处,为“滑雪候鸟”模式的展开提供了依托。
群众赛事中的裁判面孔
在亚冬会上也见着了
“平时管我们的裁判,这回在亚冬会上也见着了。”在本届亚冬会举办期间,不少沪上冰雪爱好者都在朋友圈里刷到了类似的消息。据记者了解,此次共有八名上海市注册裁判员亮相亚冬会赛场,他们参与了短道速滑、冰球、冰壶、自由式滑雪、冬季两项五个项目的执裁工作。
都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最得宜,近年来申城冰雪赛事从数量到质量都在做加法,而在这番好势头的背后,专业人士的护航当然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已拥有短道速滑、冰壶、冰球、花样滑冰、高山滑雪、单板滑雪注册裁判员200余人,为上海市冰雪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人才保障。
专业土壤越厚实,可为空间便越广大。近几年,上海在克服天然冰雪资源短板、迈开步子走出去训练和办赛这一点上可圈可点。去年10月,2024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冰雪比赛在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举行。一方面,此次比赛汇聚了来自28个参赛单位的146名滑雪健儿,参赛人数创下了申城市级滑雪赛事的新纪录;另一方面,这也是本项赛事自纳入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正式比赛以来,首次从模拟机走向了真雪赛场。
除了“走出去”办赛,上海冰雪在“请进来”一事上也有进展。去年年末,2024-2025赛季全国大众滑雪技术等级达标赛(长三角赛区)落户临港地区的耀雪冰雪世界,这是该项大众滑雪技术等级达标赛首度落地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