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本报记者 李一平
3月30日,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首站落幕,浙江广厦、江苏省体校和上海久事分列男子组前三名,女子组前三名球队分别为江苏苏州体校、江苏省体校、上海黄浦向明中学。作为另外两支东道主球队,上海徐汇南模中学队位列男子组第五,上海市体校队夺得女子组第四名。
正如在赛事开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姜庆国在致辞中提到的那样,三大球的未来首要在于青少年人才的培养,而这次的首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则给予了篮球小将们更大的成长舞台。
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主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激励各地重视青训工作,通过高水平竞技推动“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促进体教融合。
本次的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就是在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后,推出的首个地区性联合举办的青少年篮球联赛。为何要举办地区性的青少年篮球联赛?在本次比赛的赛事仲裁郁斌看来,地区性的赛事弥补了省级比赛和全国级比赛当中的赛事空白,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各省市的篮球打出各具代表性的篮球风格。
上海黄浦向明中学在这站赛事中,取得了女子组第三名的成绩。球队的助理教练兼体能教练赵佳玮介绍,每年球队在上海市都会参加市体育局、市教委主办的5-7个系列赛,相对缺乏的则是更高级别的赛事。
而相对于全国级的赛事,其实地区级的赛事更能解决各省市青少年球队的“燃眉之急”,像在上海站女子组赛事中夺冠的江苏苏州体校,主教练特意带了几个未参加过全国级赛事的小将参加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本意就是“让她们提前感受一下大赛的氛围,为之后下半年参加全国比赛打下基础”。而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这样的地区级赛事的出现,则是给了很多优秀苗子“练兵”的机会。
且相较于全国级赛事短时间、高密度的赛会制比赛,这次的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特别用四站分站赛+一站总决赛的形式,将赛程拉长,更有利于参赛队伍进入赛事验证、赛后复盘、训练提高的正向循环。
此外,在郁斌看来,如今的中国篮球缺乏特点和团队配合,例如,老一辈球员如刘玉栋、巩晓彬等在比赛中展现出的战术默契和团队配合,是现代球员所缺乏的。而上海球队传统的快、准、灵等特点现在也鲜能在职业赛事中看到。区域性的赛事交流则能加强和巩固不同地区的篮球风格,更利于今后国家队层面人才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