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至3日,2025年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沙滩排球锦标赛(高校甲组)在上海市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火热开赛。全市19所高校踊跃参与其中,学生们以球会友,尽情领略沙滩排球的独特魅力。
经过激烈角逐,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分获男子组前三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则名列女子组前三名。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从亚军到冠军,从追梦到完美
男子组冠军获得者杨禹森幽默地调侃自己是“参赛年龄最大的球员”。这位1998年出生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用实力证明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夺冠后的他难掩喜悦,向记者娓娓道来参赛的初衷:“我本科时期就参加过校园排球联盟举办的比赛。这次得知沙排比赛在假期举行,我想要在学生生涯画上句号前,弥补心中的遗憾。”他口中的“遗憾”,源自2018年首次参加沙排比赛时屈居亚军的经历。
杨禹森曾是同济男排队长,场上司职主攻位置,技术细腻、打球意识强。谈及两次参加沙排比赛时心境有何不同时,他觉得当下更珍惜比赛的机会。“本科时总觉得比赛很多,自己有不少参赛的机会。但到了研究生阶段,随着学业难度和科研强度加深,我现在打球的时间骤降。”不过,杨禹森表示,一旦踏上排球赛场,那份融入血脉的排球基因瞬间被激活,助力着他在赛场上披荆斩棘。
儿时的杨禹森怀揣着成为专业排球运动员的梦想,然而父亲一句“你身高恐怕不够”,让这个梦想暂时蒙上阴影。1.87米的身高,这在职业排球领域确实不占优势,多年后再回顾,他也坦然承认先天条件的限制。但这份对排球的热爱并未因此消逝,步入大学校园后,校园排球联盟比赛成为他重燃热情、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来上海求学的九年时光里,我从未缺席过大学生排球比赛,从室内到沙排,虽然形式各异,但排球始终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小伙儿,杨禹森开朗外向的性格,让他在上海的校园排球圈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比赛,我认识了许多其他高校的同学,平日里我们不仅会私下约球切磋,还会一起去观看高水平赛事,感受上海浓厚的排球氛围。”从本科到博士,身边的队友与对手不断更迭,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杨禹森在赛场上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甲组比赛的选手水平相近,胜负往往取决于临场发挥。我们调整好心态,抱着冲击对手的决心,最终才收获了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如果把这次比赛当作我学生时代沙排的谢幕之战,我觉得再完美不过了。”
古铜色印记里的信念
女子组赛场上,同样上演着令人动容的拼搏故事。决赛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再次狭路相逢,这已是这两所高校的队伍在连续两届沙排锦标赛决赛中上演巅峰对决。最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隋一泽/黎楚滢组合凭借更稳定的发挥,捧起了冠军奖杯。
今年读大三的隋一泽已是沙排锦标赛的“三朝元老”。从大一初登赛场时的青涩,到如今的沉稳自信,她用三年时光书写了一段逆袭传奇。回忆起初次参赛,隋一泽笑着说:“那时候完全是‘小白’,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跟着队友跑,最后拿了第十名,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却点燃了我对沙排的热情。”大二那年,她和搭档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决赛,却在最后时刻遗憾落败,屈居亚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沙排项目传统学校,谈及与沙排的结缘,隋一泽表示:“读大学前,我一直打室内排球。进入上外后,看到学校专业的沙排场地,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触了这项运动。刚开始真的很不适应,室内排球是多人协作,而沙排只有两个人,不仅体能消耗大,对个人技术和战术配合的要求也更高。”
长期在户外训练,隋一泽的肤色变得黝黑,脚底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她却毫不在意:“我觉得古铜色是最健康、最美的肤色,这些‘印记’都是沙排送给我的礼物。更重要的是,沙排磨练了我的自信心,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场赛事对于参赛的大学生而言,意义远不止于胜负。沙滩排球作为一项集力量、技巧、智慧与团队协作于一体的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锻炼的平台。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秘书长、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马祖勤表示:“校园联盟举办沙排锦标赛,是想通过赛事来推动沙排项目的发展。此外,参赛选手们通过赛事结识来自不同高校的朋友,拓宽了社交圈子,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届赛事由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上海市校园排球联盟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