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一是王楚钦的球拍
原本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大战,却因球拍胶皮意外损伤,演变成了舆论事件。北京时间5月19日,多哈世乒赛混双焦点战,中国队王楚钦/孙颖莎3比0战胜巴西组合卡尔德拉诺/高桥布鲁纳,晋级16强。4月9日,王楚钦在世界杯男单半决赛中以3比4憾负雨果,此次时隔一个月成功“复仇”本应成为焦点,却因赛前一场离奇的“球拍悬疑案”让胜利蒙上阴影。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检测组、裁判员都要保证球拍完好无损
究竟何为球拍检测?其流程是否足够严谨?根据业内人士介绍,比赛前,球拍检测组都要对运动员上场使用的球拍进行检测,检测分抽检和全部检测两种。检测主要分底板和球拍覆盖物两大部分。一是底板,虽然说底板的大小、形状、重量没有限制,但底板规定85%以上必须是木质,也可以加碳纤维等材料。二是球拍覆盖物,也就是常说的海绵与胶皮,检测组会借助多种仪器,从胶皮厚度、平整度、反光度、气味等多方面进行检测。
检测完毕后,检测人员要填写表格,内容包括:胶皮海绵的厚度数据;球拍底板和底板上的覆盖物(海绵胶或颗粒胶)品牌和型号,是否是国际乒联最新批准的,且覆盖物不得经过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处理;球拍两面一面为黑色,另一面为国际乒联规定的其他颜色等。“此后,球拍检测组会把这张表格和球拍一起放到袋子中,再把袋子送到比赛场地,由临场裁判员打开,再对球拍做一次检查。检查通过,裁判员会把拍子交给运动员,双方球员如有需要,可再互相检查,之后他们就可以准备比赛了。有时,裁判长也会对运动员的球拍进行赛后检测,”乒乓球国际裁判长孙麒麟说,“整个过程中,检测组、裁判员都要保证运动员球拍完好无损,这是基本原则。”据了解,运动员也对球拍检测非常重视。赛前,一些运动员担心检测不合格,会主动拿去做预检测,所以赛前头一两天,球拍检测组非常忙碌。
根据国际乒联《器材检测规程》,检测环节需在裁判监督下进行,且必须使用防静电托盘盛放球拍。但在实际操作中“随手扔放检测台”“多人同时接触球拍”等现象屡见不鲜。正如王楚钦向赛事方呼吁道:“每一块球板是运动员最珍贵、最信赖的武器,我希望他们在检测时好好保护球板,而不是和普通工具一样,检测完就随手扔随手触碰。”尽管赢下比赛,但王楚钦心情低落,他无奈地表示以后可能要准备五块球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
王励勤力挺球员国际乒联彻查“球拍事件”
混双比赛结束后,关于“王楚钦球拍胶皮受损”等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国际乒联与中国乒协对此高度重视,在当日全部比赛结束后,国际乒联与中国乒协就该事件举行了特别会议进行沟通交流。中国乒协主席王励勤、中国乒协秘书长何潇、国际乒联竞赛团队、裁判团队以及球拍检测团队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
中国乒协主席王励勤表达了对该事件的关切,详细阐述了事件发生后中国乒协所采取的行动,包括第一时间询问运动员、教练员情况,并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同时,代表中国乒协就球拍检测受损事件提出抗议以及申诉,要求调取监控并且要求调查事件原因。
为避免该类事件再次发生,中国乒协提出三点诉求,国际乒联则一一进行回应。中国乒协希望在此事件之后,能够由工作人员全程跟随球拍检测并确保没有任何无关人员可以接触到检测后的球拍。国际乒联表示,根据赛事规则,允许各支球队派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跟随;中国乒协希望后续赛事更换更大且更安全的球拍检测容器。国际乒联表示,在该事件发生后,已第一时间要求组委会提供A4尺寸的大信封,并要求所有裁判员在工作过程中小心谨慎对待球拍,同时强调球拍检测团队的操作程序是正确的;中国乒协要求球拍检测过程全程录像。国际乒联表示从本次世乒赛实际操作角度,全程录像暂时无法实现。国际乒联将在未来比赛过程中逐步推进。
经过双方讨论,国际乒联与中国乒协还达成以下共识:国际乒联与场馆方确认是否有监控后及时反馈。国际乒联将继续深入调查球拍受损原因,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王楚钦:为什么每次都是我?
混双比赛开始之前,场上出现了突发状况:王楚钦在赛前拿到球拍后,发现海绵存在脱胶的情况,他立刻申请更换球拍再进行比赛。不过,当值主裁判认为王楚钦的球拍不存在问题,且可以正常进行比赛。当时,肖战指导与裁判进行沟通的时候,比划了一个手势,疑似是认为有人折了胶皮。在王楚钦和教练与裁判组进行一番交涉之后,王楚钦最终更换了备用球拍,比赛也随即开始。
赛后接受采访中,王楚钦详细还原了事件经过:“一上场,我就发现球台上不知道是我还是搭档的球拍,海绵部分看起来不太对劲,带着疑惑上场后,发现海绵已经开了一半。赛前检测球拍时,我的主板上午还好好的,下午检测完就成这样了,根本没办法正常比赛,我只能向裁判申请处理。”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并非王楚钦首次在大赛中遭遇球拍危机。去年巴黎奥运会,他的球拍曾被意外踩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不知道裁判们怎么看。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连续两次大赛经历了这样情况,我实在不理解,难道连球拍检测和保管都做不好吗?随意损坏运动员比赛用的球拍,这让我很失望。”言语间王楚钦透露出无奈与困惑。
对于职业乒乓球运动员而言,球拍绝非普通器材。王楚钦的球拍采用特制底板搭配狂飚胶皮,其硬度、粘性乃至重量都经过精密调试。当这样的精密武器在赛前突发故障,其影响远超外界想象。所幸的是,经历过巴黎奥运会的“器材风波”后,王楚钦此次面对突发状况显得更加沉稳,这段插曲并未打乱他与孙颖莎的比赛节奏,最终顺利拿下胜利,彰显了其心理层面的成熟。
无独有偶,女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同样遭遇了球拍问题。当混双比赛结束后,孙颖莎在混采区说道:“我第一场(球拍)也有点问题,大头的有点夸张了。”
本届世乒赛孙颖莎的第一场比赛在5月17日开打,她在女单1/64决赛中直落四局淘汰韦罗妮卡·梅提妮娜。在这场比赛的转播镜头前,孙颖莎没有表现出慌乱,并且凭借过硬的实力拿下比赛,彰显了其作为顶尖运动员遇到问题时临危不乱的心态。
关于球员接连发生球拍被损伤的问题,乒乓球资深记者李武军直言主办方应担责。“分析下来接触王楚钦球拍的人员不超过四个。一是负责球拍检测的工作人员,二是球员相互之间检查球拍的环节,另一个则是当场的主裁判,因为运动员的球拍都是经过主裁判之手之后才能够拿到的。对于多哈世乒赛组委会国际乒联我有两个疑问。首先是检测人员的检测过程是否会有监督?检测人员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其次出现了运动员器材的损坏,国际乒联、多哈世乒赛组委会难道不应该直接承担责任吗?”
球拍问题只是多哈世乒赛乱象的缩影。本届世乒赛分为主馆和副馆,主馆和副馆之间相隔是十几公里。各支队伍分别下榻在八家不同的酒店,这为运动员出行设置了诸多不便。甚至出现了司机将运动队送错了场馆,以至于有些运动员的比赛被迫推迟的情况。
记者视点
当“武器安全”失守,谁来守护竞技公平?
当运动员的“武器”在赛前检测环节莫名受损,当裁判团队以“肉眼无碍”草率回应质疑,当赛事组织方的安全承诺沦为空洞口号,让人不禁要问:在竞技体育的公平性面前,裁判与赛事方究竟该如何履行保护运动员器材的职责?
根据国际乒联规则,裁判团队需在赛前对运动员球拍进行检测并妥善封存,确保其符合标准且不受外界干扰。然而,王楚钦的遭遇暴露了裁判团队在器材保护上的多重失职。毫无疑问,此次事件裁判应当负全责。
首先,检测流程形同虚设。王楚钦在赛前发现胶皮异常后,当值主裁仅以肉眼观察便认定球拍“无碍”,直至教练肖战以怒斥“有人动了胶皮”、王楚钦反复沟通后,裁判组才重新核验,允许王楚钦使用备用球拍。
其次,封存环节存在致命漏洞。检测后的球拍被放置于易受损的小尺寸信封中,且无人全程监督。裁判团队既未确保器材在封存期间的安全性,也未能提供监控录像以自证清白,这种“信任式管理”显然与职业赛事的严谨性背道而驰。事件背后,既暴露出国际乒联在器材管理流程上的漏洞,也折射出运动员在规则博弈中的弱势地位。
竞技体育的荣耀,既在赛场的胜负之间,更在细节的万无一失之中。当一名顶尖运动员不得不为“武器”的安全而分心,这项运动引以为傲的公平精神便已蒙尘。期待国际乒联和赛事组委会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