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再登顶峰 征途未止
第A03版:聚焦 2025-05-26

再登顶峰 征途未止

——混双、女单、男单!“莎头”统统都要! 程超

本报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当今乒坛实力最出众的两位女单选手相遇,注定是一场巅峰对话。北京时间5月25日,多哈世乒赛迎来女单终极对决,孙颖莎与王曼昱继休斯敦世乒赛之后,再次在女单赛场狭路相逢。最终,孙颖莎4比3险胜王曼昱,连续第二届捧起吉·盖斯特杯。

双保险无悬念会师

王曼昱的晋级之路堪称本届世乒赛“外战教科书”。从1/8决赛到半决赛,她连续战胜德国削球手韩莹、罗马尼亚选手斯佐科斯以及日本选手张本美和,仅在面对韩莹时丢过一局。尤其是对阵张本美和一战,王曼昱通过反手拧拉和旋转控制完全压制对手,延续了对其六连胜的绝对统治力,被日媒称为“张本美和克星”。半决赛面对队友陈幸同,王曼昱“零封”对手,展现了战术执行能力的炉火纯青。展望决赛时,王曼昱表示:“我和莎莎之间非常熟悉,决赛会全力以赴去拼她。”

孙颖莎的晋级轨迹则彰显世界第一的统治力。面对日本“双姝”伊藤美诚与大藤沙月,她分别以4比0和4比1轻松过关,尤其是半决赛对阵伊藤美诚时,通过正手爆冲直线与反手变线的组合技,将对手的搏杀式打法压制得毫无脾气,更凸显其心理层面的降维打击。这场比赛的胜利意味着,中国乒乓队提前包揽女单冠亚军。带着澳门世界杯冠军的余威来到多哈,孙颖莎的世界排名积分已经破万,断层领先。

决胜巅峰 孙颖莎落泪

女单决赛前,两人各握一座世乒赛女单奖杯。孙颖莎是上届德班世乒赛冠军,王曼昱则在2021年休斯敦登顶,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

从技术风格来看,孙颖莎以近台快攻和正手进攻见长,正手速度快、线路变化多,发球接发球技术精湛,关键球处理时心态稳定,敢于出手;王曼昱则擅长旋转和相持,反手旋转强烈,防守稳固,中远台相持能力突出。两人最近一次决赛交手,发生在2月进行的深圳亚洲杯,当时王曼昱4比0完胜对手。

此役再度交手,“海产姐妹”将比赛打到了极致。王曼昱连续两次上演逆转好戏:从大比分0比2落后,到2比2追平比分;第六局,孙颖莎一度10比6,手握四个赛点,王曼昱展现出“大心脏”,上演惊天逆转,13比11逆转获胜。但“事不过三”,孙颖莎被对手连续逆转的情况下,在决胜局守住了优势,成功实现卫冕。

这是近五年来最高水平的对决,更是一场没有“失败者”的比赛。赛后接受采访时,孙颖莎激动地说:“今天这场决赛,我们都是胜利者。从小我们就一起比赛,决赛交手也很多次,每次的对抗都是非常激烈。这场赛前自己做好了非常困难的准备,当比分打到3比2后,第六局10比6被逆转,第七局开局又0比3落后时,局面一度非常艰难。当时感觉没有那么强的信念,正是因为有现场支持我的球迷,包括我的教练,给了我更多的鼓励,真的非常不容易。”

“海产姐妹”绝代双骄

多哈世乒赛女单的硝烟散去,孙颖莎与王曼昱的竞争远未终结。她们的技术特点既是个人风格的烙印,亦是中国乒坛迭代的缩影。当洛杉矶奥运周期的号角吹响,这对“一生之敌”将会在新周期内持续上演巅峰对决,她们即是彼此最熟悉的对手,更是中国女乒统治力的双保险。

这种“双保险”效应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中国女乒的立体防御体系。面对张本美和、申裕斌、伊藤美诚等外协会女单选手的崛起,对于坐拥孙颖莎和王曼昱两大顶尖选手的中国女乒而言,不过是过往云烟。日本“断代计划”培养的天才选手始终难以突破双核封锁,张本美和的灵动、伊藤美诚的诡变,在孙颖莎的正手暴冲与王曼昱的防守半径前屡屡碰壁。无论是从技术能力,还是心理层面,“海产姐妹”都断层领先,恰似女子10米跳台上的全红婵和陈芋汐。

站在洛杉矶奥运周期的起点,这场巅峰对决更像是一次时代加冕。女子世界乒坛迎来了绝代双骄的时代,在属于“海产姐妹”的时代里,胜利早已超越金牌的范畴,它关乎技术的极限、意志的淬炼,以及一个国家对乒坛王座的永恒守护。

“莎头”时代,果然“合则天下无双”

随着拿下制胜一分,“莎头”组合24日在多哈世乒赛混双卫冕,潮水般的欢呼声和呐喊声响彻卢赛尔体育馆。王楚钦和孙颖莎手持五星红旗,对着镜头比出“三连冠”的手势,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当天的混双决赛中,王楚钦/孙颖莎3比1战胜日本组合吉村真晴/大藤沙月,实现世乒赛混双三连冠,追平前辈王涛/刘伟保持的纪录。在国乒新老交替的浪潮中,“莎头组合”依旧是混双赛场的定海神针。

吉村真晴/大藤沙月的晋级之路堪称本届世乒赛一大亮点。从力克朝鲜奥运银牌组合李正植/金琴英,到淘汰头号种子林诗栋/蒯曼,再到掀翻中国香港名将黄镇廷/杜凯琹,这对年龄相差11岁的“新老配”组合用三场含金量十足的爆冷闯入决赛。

但竞技体育的本质是实力的较量,当“黑马”的蹄声撞上“真金”的壁垒,一切“奇迹”都将回归理性。面对从未交手过的对手,巴黎奥运会混双冠军王楚钦/孙颖莎用教科书般的战术执行,彻底瓦解了日本组合的搏杀战。

“今年夺冠感觉更平静、更成熟了。”王楚钦谈及三连冠时感慨道。巴黎奥运周期的淬炼让这对组合完成蜕变:2021年休斯敦首夺世乒赛冠军时,他们会因争议判罚激动争执;2023年德班卫冕时,已能在落后局面下互相鼓励调整;而本届多哈赛事,面对日本组合的强力冲击,两人全程保持着“一分分拼”的沉稳节奏。

“一路过来,一场比一场更好。”王楚钦赛后感叹道,“奥运会后,我和莎莎没有像以前那么高强度地训练混双。但是我们的沟通、默契还在,心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仔细回想,按照2023年搭档时的感觉,这一届我们未必能拿到冠军。”孙颖莎也赞同老搭档的看法:“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混双这个项目的理解越来越深。虽然是一人一板,但两个人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得到了提升,面对比赛时也更加冷静。”

诚如王楚钦赛前所言:“决赛对手能战胜林诗栋/蒯曼,具备了非常强的混双能力。”但“莎头组合”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早已将“困难预案”刻入比赛基因。当吉村真晴试图用正手搏杀撕开防线,孙颖莎的预判步法总能提前封堵线路;当大藤沙月以反手快撕寻求突破,王楚钦的中远台反拉即刻形成火力压制。这种“遇强则强”的特质,正是混双赛场上最稀缺的冠军品质。

若仅以决赛的力克论英雄,或许低估了“莎头组合”的夺冠含金量。本届赛事,两人遭遇连环考验:面对巴西组合卡尔德拉诺/高桥·布鲁娜时,王楚钦球拍海绵突发损坏,不过凭借丰富的大赛经验与临场应变,他们三局比赛仅让对手得到11分;八进四对阵日本新生代张本美和/松岛辉空,“莎头组合”又将青春风暴扼杀于摇篮;半决赛迎战韩国强档林钟勋/申裕斌,中国队用行云流水般的攻防转换,让以顽强著称的韩国组合输得心服口服。

从2021年休斯敦的青涩登顶,到2023年德班的卫冕之战,再到2025年多哈的炉火纯青,“莎头组合”历经两个奥运周期,用世乒赛三连冠的战绩诠释了“合则天下无双”的混双哲学。当被问及洛杉矶奥运周期规划时,两人表现出务实态度。孙颖莎坦言:“周期还有三年多,有很多未知,但只要参加混双就会全力以赴。”王楚钦补充道:“国家荣誉永远是第一位。”

首夺三大赛男单冠军!

复仇雨果,楚钦“加冕”

男单最后大战,面对不久之前在世界杯战胜自己的巴西人雨果,王楚钦没有给对手太多机会,以4比1成功“复仇”,首夺三大赛男单冠军!

“双杀”还是“复仇”?

男单决赛被赋予双重叙事:王楚钦的“复仇之战”与巴西名将雨果·卡尔德拉诺的“双杀野心”。这场对决不仅是技术与战术的较量,更是心理与历史的博弈。35天前澳门世界杯半决赛,王楚钦半决赛不敌雨果,目送对手成就男单冠军。

对王楚钦而言,这场决赛是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若夺冠,他将打破三大赛单打“零冠”局面,摆脱“无冕之王”标签,巩固国乒新生代领军人地位。反之,若再度失利,恐面临“关键战疲软”的舆论质疑。另一边,雨果的胜利则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两人在心态上存在不同。作为国乒男单的“独苗”,王楚钦背负着捍卫男队荣耀的重压,如何将压力转化为专注力,是其能否突破的关键。相比之下,雨果更显松弛。毕竟,无论胜负,他均已创造历史。

共赴“复仇”大战

本届世乒赛,王楚钦的晋级之路堪称“破茧成蝶”。男单半决赛对阵瑞典选手莫雷加德,他在首局失利后连扳四局,以4比1完成逆转,终结了巴黎奥运会输给对手的“心魔”。此前的1/4决赛中,他4比0横扫中国台北选手林昀儒,四局比分均为关键分险胜,展现出心理韧性与战术执行力。与此同时,王楚钦在本届赛事中实现了多线作战的突破。混双搭档孙颖莎实现世乒赛三连冠,单打则连续两届闯入决赛。

雨果的晋级则更具传奇色彩。半决赛对阵梁靖崑的七局鏖战中,他在决胜局一度0比3落后,按照乒乓球比赛的规律,似乎已经陷入泥潭。但事实并非如此,雨果凭借一口气连得10分,左右了胜负的天平。没有强大的教练组、没有固定的后勤保障团队,更没有充裕的经费,但雨果凭借最后一刻不放弃的搏杀精神,硬生生在多哈世乒赛上杀出一条血路。

本场对决双方博弈的是细节。首局比赛,两人便陷入胶着,比分战至10平后进入关键分较量,王楚钦把握住机会,先声夺人。次局,王楚钦延续快刀斩乱麻式的进攻节奏,通过前三板抢攻频频压制对手追身位,迫使雨果失误增多。尽管在第三局,雨果依靠不讲理式搏杀扳回一局,但王楚钦没有自乱阵脚,最终一鼓作气拿下比赛。

摘下“无冕之王”帽子

王楚钦的男单夺冠之夜,不仅让他捧起职业生涯首座三大赛单打冠军奖杯,更彻底摘下了高悬头顶多年的“无冕之王”标签。这条冠军之路跌宕起伏:从巴黎奥运会因备用球拍故障爆冷出局,到澳门世界杯手握3比1领先被雨果逆转,他的每一步都裹挟着争议与遗憾的尘埃。本届世乒赛最牵动人心的插曲,当属王楚钦混双赛前突发的球拍胶皮风波,一度让外界担忧他是否会重蹈巴黎奥运会“备拍魔咒”覆辙。然而,此次他未让意外扰乱心智,这是成熟的表现。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在于它永远以成败论英雄;而其魅力,恰在于总有人能在废墟上重建王国。

王楚钦的多哈之夜,是一次个人救赎。当球迷为他的怒吼动容时,不应忘记:这座奖杯的背后,是数年来无数次技术打磨、心理崩溃与重生的循环。对于国乒,这场胜利既是喘息之机,亦是警醒之钟,在群雄并起的乒坛,唯有将“破茧”视为常态,方能永立潮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