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成都世运会,“史上最佳”!
第A10版:世运会 2025-08-18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

成都世运会,“史上最佳”!

·本版图文 新华社·

成都世运会昨晚闭幕。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届赛事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世运会。“创新”“合作”“传承”是他提到的几个关键词。

“在过去十多天里,成都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和完善周到的赛事组织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何塞说,“今晚我们即将闭幕,回顾此次赛事,我认为它无疑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世运会。”

成都世运会有不少创新,比如第一次举行火炬接力,开幕式上首次设主火炬等。在何塞看来,这些创新突破是成都世运会的一大亮点。他表示:“除了火炬接力和开幕式,我们的一些项目首次设立了男女混合组别,此外这是世运会首次为女运动员设置母婴室。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尝试,为今后办赛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谈到世运会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影响和意义,何塞认为这是一个持续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几天前我们和成都体育学院签署了协议,建立了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运动项目研究与推广中心。这既是为了让世运会项目得到进一步推广发展,也是为了建立一个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体育事业的平台。”他说,“此外也有不少国际体育组织正在和成都市对接商讨,未来会有更多国际赛事在这里举办。”

成都世运会上,龙舟、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竞赛日程。何塞认为,这是本次赛事的重要成就之一。“这些项目承载着非常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引以为傲的传统体育项目。”他说,“相信未来我们也会有更多机会,将其他国家的一些传统项目也纳入进来。”

何塞表示,对于更多新的项目加入世运会,他们始终保持开放态度。“我们欢迎新兴项目的加入,像霹雳舞、啦啦操、飞盘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连接新生代。同时,我们也欢迎传统项目,像武术和龙舟,它们能让更多当地百姓愿意关注和参与世运会。”他说,“无论如何,我们希望通过世运会的平台推动这些体育项目推广传承下去。”

此外,何塞还对成都世运会上的各类技术设备和科技手段称赞有加。“举个例子,八年前我在赛场上看到的转播用摄像机还非常巨大,需要至少三个人去抬动,而现在我们的转播设备已经非常轻便,同时画质也更加清晰。”他说,“所有这些技术都很不可思议,这代表了未来办赛的趋势,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中国代表团:36金·17银·11铜

双榜第一+ 历史最佳!

第12届世界运动会是我国大陆地区首次举办世界运动会。成都世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张新介绍,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世运会上共夺得36金、17银、11铜共64枚奖牌,金牌、奖牌总数均创历史新高,首次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创我国参加世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本届世运会共设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8个项目(分项)上获得金牌、45名运动员站上最高领奖台,我国获得世运会金牌的项目(分项)由此前累计的14个增加至23个。其中攀岩女子速度接力、蹼泳女子4×50米接力两个项目创世界纪录,自由式轮滑男子速度过桩等五个项目包揽冠亚军,武术、攀岩、健美操、霹雳舞、自由式轮滑每个参赛小项都获奖牌。

残疾人比赛项目中,10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自由潜水、柔术、射箭项目中获得5金1银,展现了我国残疾人体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就。

张新表示,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运动员来源广泛,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参赛运动员平常大都在学校、社会俱乐部训练,或以市场化方式自主训练、比赛,这些都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体育人才多渠道培养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本届世运会展现了我国体育事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多体育项目得到了集中展示和充分宣传,走进了人们视野,提高了项目吸引力,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更多选择。

“成都世运会以非奥项目为主。这些项目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式,对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本届世运会,为这些项目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组织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些项目在国内更好发展播下了种子、培养了人才。”张新说。

获奖国家和地区数量创新高

刷新世界运动新版图

在17日举行的成都世运会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成都世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陈志介绍说,截至16日晚,赛事已产生233枚金牌,累计打破18项世界纪录,52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获得金牌,81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登上领奖台,获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创历届世运会之最。

成都世运会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介绍,本届世运会共有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随队官员和技术官员参赛,参赛规模创世运会历史新高。丰富精彩的赛事也点燃了观众的热情,超22万人次购票观赛,体操、泰拳、武术等多个场次“一票难求”。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对本届赛事给予了高度肯定。“在赛场上,我们见证了前所未有的竞赛成绩,为未来的赛事树立了更高的标杆。”他说,“成都世运会在赛事组织方面达到了卓越的标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世运会历史上首次举行的火炬传递以及盛大的开幕式,确实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为我们这个体育盛事树立了新的标杆。”

“小众宝藏”热辣滚烫

8月成都,热浪滚滚。空气里除了火锅香,还有多巴胺的“热辣滚烫”。

第12届世界运动会赛场上,新奇项目引来好奇目光,加油助威声震耳欲聋。赛场外的街头巷尾、运动场上,欢呼喝彩声同样此起彼伏。

飞盘急速划破晚风,腰旗橄榄球飘带飞舞,岩壁上镁粉倏然飘落。“东郊记忆”里,少年舞者在音乐和欢呼声中突然就地一个托马斯全旋。天府绿道上,跑酷俱乐部的孩子们侧身通过障碍,稳稳落地后又猛然跃起……

“小众”不小

如果说奥运会是体育界的“顶流巨星”,世运会则充满了“小众宝藏”。

从天上的无人机到水下的自由潜,从标准场地里的浮士德球到穿行在乡间的徒步定向……不少“小众”项目借此次世运会为大众所了解。但殊不知在成都,许多“小众”项目早已融入“世运之城”的脉搏跳动。

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如今定居在成都的许崇嘉在高中时代是一名街舞爱好者,2009年接触跑酷运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过去十多年里,他见证了跑酷在中国的发展:从最初爱好者们通过“搬运”国外的视频和教程开展训练,到北上广等地出现专业的俱乐部,再到有了全国锦标赛……2019年,许崇嘉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辞职创业,在成都锦江畔的江滩公园成立了成都第一家跑酷俱乐部。

“我当时认定了这项运动将是一片蓝海。”经过六年发展,俱乐部已拥有1000多名会员,其中80%都是青少年。“跑酷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帮我们解锁全新的视角。穿行于各类环境之间,身体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他说。

本届世运会,许崇嘉担任跑酷项目双语解说员。他说,坐在解说席上的那天,他无数次想起16年前西昌街头的那个高中少年,“是热爱和坚持让梦想开花”。

16日,世运会迎来攀岩速度接力决赛。攀岩,是“蓉漂”的贵州姑娘吴庆文的挚爱。虽然没有抢到决赛门票,她决定以一场“攀岩局”向自己的“真爱”运动致敬。世运期间,她已经在攀岩馆里偶遇了好几位来成都观赛的攀岩“大神”。“攀岩时你能沉浸在只有自己和抱石的世界里,很多内向的朋友也被我带动起来,可想而知它的魅力。”她说。

除了攀岩,吴庆文还是一名资深的腰旗橄榄球玩家。2022年起,她几乎保持着一周三至五次的训练频率,在一次次带球突破中,体会着一次次沸腾的快乐。

“朝圣”世运

8月15日,记者来到坐落于成都玉林街区的“来闹飞盘商店”。午后阳光灼人,这个坐落在背街小巷里的小店却热闹得很。不到一小时的时间,记者在这里遇到了三拨从外地专程来成都观赛的飞盘玩家。

来自南京的中学体育老师周杨与俱乐部的10名队友搭伴前来。“既是为了看飞盘比赛,也是想来成都玩一圈,晚上还和成都的俱乐部约了场友情局。”她说。

西安姑娘小佐则感叹:“这几天全国绝大部分玩飞盘的,除了打比赛的全在这里(成都)了。能够不出国就看到世界顶尖飞盘比赛真的太难得了,更别说还有很多明星‘大神’来打比赛。”

飞盘项目火爆,从门票售卖情况可见一斑。为了确保买到决赛票,来自北京的小高提前在购票系统中预约,周杨盯着放票时间“拼手速”,没有抢到票的队友一次次刷新放票页面,试图“捡漏”。

“来闹飞盘商店”是成都知名的飞盘店铺。世运会期间,全国各地的飞盘爱好者纷纷造访打卡,就在几天前,参加世运会的美国顶尖飞盘选手甘农·布尔也来到店里,在店门口和顾客们切磋了一盘掷准飞盘。

“当晚很多朋友看到消息,饭都没吃立刻赶来,店里几乎成了见面会现场,激动的情绪能掀翻房顶,甘农不仅参加了场‘临时赛’,还耐心地同大家分享训练技巧。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听说成都有家飞盘店氛围不错,专门来玩的。”小店老板徐洋说。

生长沃土

16日上午9点,两年前拿到巴黎奥运会马拉松大众组入场券的成都人陈志刚,开始了在环城绿道上的骑行。他将以骑行20公里、跑步10公里的方式向本届世运会铁人两项致敬。

过去五年里,陈志刚几乎保持了每月200公里以上的跑量。全长100公里的成都环城绿道是他释放工作压力、与内心对话的地方。“每个热爱运动的人都能在成都找到属于他的天地。”他说。

城市的开放包容,更让无数喜爱“小众”运动的人倍感幸福。

“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特别友好,对新兴事物特别友好。”许崇嘉说。如今,他所在的跑酷俱乐部常在凤凰山公园、江滩公园、交子公园、圣灯公园等地组团“刷街”,公园开辟了专门的跑酷场地,他们的身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新事物不光有接纳,还有积极的拥抱。在成都市天回小学,跑酷在两年前成为校本课程,学校已构建起“普及课+社团+校队”三级培养体系。

当前,成都活跃着20多家飞盘俱乐部。在这样的城市氛围里,“来闹飞盘商店”的徐洋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城市包容开放的氛围,市民乐于尝试、爱好运动的特质,让飞盘在这里更易推广开来。”他说,“从省级联赛到市级联赛,再到春秋联赛、日常例赛,全年大大小小比赛不断,这次世运会更是掀起新一轮的飞盘热潮。”

今天的成都,越来越多的“小众”运动生根发芽。这背后,是城市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也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坚持努力——这其中,有许崇嘉在天桥上的腾跃,有吴庆文在岩壁上给新手做示范,有徐洋站在背街小巷里,教新手如何握盘……

世运会落幕,赛会有期,生活无垠。运动项目也许有“大众”“小众”之分,但对生命的热爱、对体育精神的追求,无关大小,永无止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