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为男队守住体面 更完成自我正名 孙颖莎王曼昱的“双轨人生” 王者归来百花齐放才是春
第A08版:乒乓 2025-09-17
从球台到课堂

孙颖莎王曼昱的“双轨人生”

9月14日,WTT澳门冠军赛女单决赛的球台边,孙颖莎与王曼昱的七局鏖战定格下无数经典瞬间;仅仅两天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6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综合考核名单公布,两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为她们再添“清华准研究生”的新身份。从赛场巅峰到学术殿堂,“海产姐妹”正以双轨并行的人生选择,勾勒出当代中国体育人全面发展的图景。

孙颖莎和王曼昱的选择,折射出新一代运动员的价值观转变。运动成绩不再是定义成功的唯一标尺。即便身处竞技状态巅峰期、赛事日程密集的当下,她们仍愿挤出时间与精力为未来铺路。

从特例到常态

优秀运动员“文化充电”

孙颖莎与王曼昱并非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的先例,她们的师姐邓亚萍就曾在剑桥大学拿下博士学位。但与以往不同,如今优秀运动员深造已从个别案例的佳话,逐渐转变为系统性、制度化的常态。

两位运动员目前就读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是国内顶尖高校为运动员开辟教育通道的代表性平台。从交大本科到清华推免,这条深造路径的背后,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为优秀运动员量身设计的特殊培养机制,既充分考量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实际需求,又坚决保障教育质量不打折扣。

孙颖莎和王曼昱选择在运动生涯巅峰期继续深造,而非等到退役后再补学。这种“双轨并行”模式,凸显了当代运动员对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运动生涯与文化学习并非“先赛后学”或“先学后赛”的先后关系,而是可同步推进的互补过程。

运动员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有着明确的政策依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多次发文,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教育保障;国际级运动健将作为运动员中的最高级别,自然在免试推荐政策的覆盖范围内。但这种政策支持并非简单的“开绿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考核名单公示,只是第一道门槛;后续,她们还需通过严格的专业考核。考虑到运动员的特殊情况,高校往往会设计更灵活的培养方案,比如延长学制、定制个性化课程等。

这种制度设计,恰恰反映了我国体教融合政策的成熟。从过去单纯解决运动员文凭问题,转向真正关注运动员的全面成长与长远职业规划。如今的运动员,不必再在“全力训练弃学业”与“为求学停赛场”的对立选择中挣扎。

世界冠军的“第二赛道”

人生多维度战略布局

孙颖莎与王曼昱在“第二赛道”的提前布局,尽显深谋远虑。体育生涯有其自然周期,而文化知识的积累,能为退役后的转型提供更多可能性。尤其选择社会科学领域,或能为她们未来在体育管理、国际组织任职、公益事业推进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奠定基础。在高强度竞技体育之外,学习环境能提供截然不同的思维训练与人际交往场域,而这种认知多样性,本身就对运动员的全面成长大有裨益。

孙颖莎和王曼昱的求学选择,其承载的社会意义早已超越个人发展的范畴。作为公众人物,她们向年轻一代传递了关键信息。追求卓越从不限于单一领域,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更值得推崇。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一直鼓励运动员加强文化学习,而孙颖莎与王曼昱的案例,恰好传递出积极信号,当世界冠军都在为学业全力以赴,更多运动员自会正视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榜样效应更会辐射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当看到顶尖运动员在赛场之外仍执着追求学习进步,许多年轻人或许会受此激励,在自身领域坚持“双轨发展”,既不荒废专业特长,也不忽视全面素养的提升。

当然,优秀运动员攻读顶尖学府研究生课程,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全球参赛的训练比赛节奏,与清华的学习要求该如何平衡?线上学习与线下集训又该如何协调?这些都是摆在她们面前的现实难题。好在,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期间,孙颖莎与王曼昱已积累了不少身为运动员学生的经验。但清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要求或将更高,对学习能力与时间管理技巧的要求也更为严苛。两人最终选择的专业方向,将直接影响学业与训练的兼容度。

另一方面,高校也需持续创新培养模式,为这类特殊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体验,而非仅授予一纸文凭。如何将运动员的实战经验与学习理论深度融合,设计出既符合学习规范,又能发挥运动员特长的培养方案,仍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一大考验。

孙颖莎与王曼昱迈向清华园的脚步,正丈量着中国体育发展的新维度,从单纯追求金牌数量,到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体育系统的独立培养,到体教深度融合。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体育强国的人文追求:不仅要培养能赢比赛的运动员,更要造就有思想、有学识、有综合素养的体育人。

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与排名第二的王曼昱,曾在球台两侧隔网对垒,书写巅峰对决;如今又在人生的“第二赛场”以并肩的姿态,奔赴下一段关于成长与卓越的征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