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丽倩
世界纪录超级大户
撑杆跳缘何如此特殊?
从破纪录精准可控这一点来说,刚因杜普兰蒂斯第14次刷新世界纪录而再度成为热点的撑杆跳,以及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跳高,都是田径赛场上特别的存在。
本届田径世锦赛男子撑杆跳决赛当夜,在看到澳大利亚选手马绍尔止步5.95米,希腊运动员卡拉里斯也以6.00米定格在亚军位置后,25岁的杜普兰蒂斯又要放大招了。在确定个人第三枚世锦赛金牌到手后,杜普兰蒂斯把挑战高度直接叫到了6.30米——这比他上个月刚创造的世界纪录6.29米又提升了一厘米。结果,在前两次6.30米的试跳失败后,杜普兰蒂斯抓住了最后一次机会越过横杆。这是他本赛季第四次刷新世界纪录,也是其职业生涯第14次对世界纪录进行改写。
“现在6.40米是撑杆跳项目的新关卡了,这是一个新的篇章。”杜普兰蒂斯赛后说了这样一段未来可能被反复品味的话。他还透露,这幕全场观众都为自己庆祝的大场面,也圆了自己四年前的小小遗憾。东京奥运会的田径赛场就设在此次举办世锦赛的新国立竞技场,彼时受疫情影响,杜普兰蒂斯夺金的背景是全场空荡荡的观众席。
为何撑杆跳会成为盛产世界纪录的超级大户呢?这跟该项目运动员能主动“要高度”和拥有三次试跳机会有很大关系。在跑步类、投掷类、跳远等项目中,运动员想要挑战纪录那就得奋力一搏,难以精准控量。而在撑杆跳和跳高项目中,则都是先定好了高度,然后再开始试跳,增加了关键的可控因素,为参赛者创造了掌控比赛的机会。
“我很‘健忘’,创造新纪录的兴奋感觉经常只会持续几天,然后就会有新目标了。”这么说着的杜普兰蒂斯依旧很年轻,他才25岁又10个月,在过去五年中的绝大部分时候,他的对手只有自己。此役之后,也许就像杜普兰蒂斯已略微提到的那样,6.40米的目标也渐渐映入视野。
项目极限在哪里?
34年前科学家预测6.37米
杜普兰蒂斯的极限在哪里,撑杆跳项目的极限又在哪里?作为凭借“世界纪录每次只提升一厘米”而全球闻名的史上第一人,撑杆跳领域的传奇人物谢尔盖·布勃卡在前阵子的一次接受采访中透露过一个往日细节:早在34年前,就有科学家以他当时所用的那款撑杆做出预测,认为6.37米是一个理论上限。对才把6.30米的新世界纪录收入囊中的杜普兰蒂斯来说,前方仍旧海阔天空。
34年前的1991年,第三届田径世锦赛在日本东京举办。“我记得当我在那届世锦赛上跳出5.95米(夺冠)后,有日本科学家特别做了分析,认为(凭夺冠时的那款撑杆)最高可以有机会跳出6.37米。一年后,我在东京参赛时再度刷新了世界纪录(6.13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勃卡对男子撑杆跳赛场的垄断长达近20年,“在位”期间,他共计35次刷新世界纪录(室外纪录18次,室内纪录17次),凭一己之力将撑杆跳的室外世界纪录从不足5.85米“升华”到了6.14米。
之于现年61岁、早已功成名就的布勃卡,昔年科学家们预测的6.37米,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他在赛场上曾险些触摸到的新天地。
1997年8月,第六届田径世锦赛在希腊雅典举办,男子撑杆跳项目的角逐仍旧没多少悬念,冠军还是布勃卡。“我觉得自己人生中跳得最高的一次,就是在那届雅典世锦赛上。我以6.01米的成绩完赛,但真的很难相信,当时我的身体距离横杆高出一大截,大约是半米。”撑杆跳的特点,既能让参赛者们主动“要高度”,也有明确挑战高度后的“买定离手”,所以对布勃卡来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出生于1963年的布勃卡,他是经历了撑杆材质从玻璃纤维过渡到碳纤维的一代运动员。与那时候相比,如今杜普兰蒂斯所用的尽管也叫碳纤维撑杆,但已是经历了许多代版本优化后的复合材质碳纤维撑杆,“外层是高强力碳纤维,可保证撑竿既柔韧又结实;中间是碳纤维带状织物;里层是绷带状的玻璃纤维,以防撑竿断裂或扭结”,科技助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从这一点来说,诞生于34年前科学家口中的6.37米“预言”,如今说它有了新的成长空间,大家应该都会理解和抱有同感吧。
“1厘米”神人
除了奖金还有助常青
作为继布勃卡、伊辛巴耶娃之后的第三任“一厘米”世界纪录神人,杜普兰蒂斯的相关话题中已较少出现“为何每次只吝啬地提升一厘米”,但聚焦这“一厘米”,其背后除奖金之外的意义,还是挺适合来跟大家分享。
从2020年开始,杜普兰蒂斯每刷新一次撑杆跳世界纪录,就能获得一笔5万至10万美元不等的特别奖金。以这回新鲜出炉的6.30米新世界纪录为例,因为是在田径世锦赛上创造的,它对应的破纪录奖金就是10万美元。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充沛的资金,意味着杜普兰蒂斯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更优渥的训练环境。
没有无缘由的成绩提升,越是顶尖水平的运动员,他或者她每一丝一毫的进步,都会消耗较早期培养多十几倍乃至上百倍的人力物力。所以,对职业运动员来说,实在无须羞于谈钱。
除了总在陆续到账的破纪录奖金外,在前辈布勃卡和一些运动心理专家看来,“一厘米”还有着帮助选手保持常青状态的作用。这一点其实挺容易理解,相比起将世界纪录一次性提升好几厘米以致此后比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再难突破,还是总有一个摸得着的“一厘米”目标在前方,这样运动员才更容易保持干劲,减少状态起伏。
既目标明确,又能保持余力,如此状态的杜普兰蒂斯在赛场内外都过得有滋有味。他拥有甜蜜的爱情,享受着音乐和美食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家人和朋友陪伴在他的身边,还有那么多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支持者……幸福的人才有心力去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