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三重变革从金字塔到竞技场 新人涌现  纪录频超 业余高手掀翻职业“铁王座”
第A10版:全运会 2025-10-22

三重变革从金字塔到竞技场

业余棋手的集体突破,源于赛制、科技与训练模式的三重变革。

首先,密集赛制成为业余棋手的“天然主场”。全运会采用一天三轮的快节奏赛制,与绝大多数业余比赛节奏完全吻合。业余棋手早已习惯在这种高强度连续对弈中保持专注,而职业棋手依赖长考的习惯,在“闪电战”般的节奏下反而成为负担。

其次,AI的普及彻底抹平了布局阶段的“代差”。前AI时代,职业棋手凭借国家队集体研究,在布局上领先业余棋手一到两个时代。如今,AI让所有棋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职业棋手的传统强项——布局和官子,优势被大幅削弱;而业余棋手彪悍的中盘战斗力,正好迎来施展的舞台。

最后,迥异的生存模式塑造了不同的棋风。业余棋手多有本职工作——王琛从事青训,傅彧等人也有各自主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训练更重实战和灵活应变,在业余圈子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了难以预测的棋风。职业棋手的研究则聚焦于职业赛事流行套路,对“野路子”反而准备不足。

实际上,这场变革早有征兆。15岁的冲段少年杨隽翀(业余8段)在“嘉兴周懒予杯”中连胜六位职业棋手;海南队作为“黑马”首次闯入全运会团体决赛;12岁的徐亦辰(业余6段)摘得女子业余组金牌……围棋生态正从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向多元竞争的竞技场演变,标志着围棋正式进入“群雄时代”。

业余棋手的突破,如同镜子映照出职业棋坛可能存在的惰性与惯性。它迫使职业棋手重新思考:在AI时代,如何保持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在快节奏赛中,如何调整策略与心态?

当业余顶尖棋手能与职业高手分庭抗礼,说明围棋人才的厚度达到了新高度。各地方队对业余力量的重视程度空前——上海队在四明山集训时特意安排职业棋手陪练,河北、广东、上海三队在团体赛中并驾齐驱,业余棋手均担当主力。

围棋的本质在这场变革中愈发清晰。当傅彧战胜王星昊时,他证明的不仅是个人实力,更是这项古老智慧游戏的本质回归。在这里,真正的较量永远超越名号与段位,只关乎临枰对决时的智慧、胆识与专注。

全运会赛场上的这些对局是对所有棋手的警醒,更是对围棋未来的启示。职业与业余的界限在技术的普及与竞技的进化中逐渐模糊,这或许正是围棋最本真的魅力所在。棋道一百,已知其七,那剩余的广阔天地,正等待着每一位心怀敬畏的弈者,无论职业还是业余,去探索和征服。

在这棋坛新纪元里,每一次落子都不只是胜负的角逐,更是围棋生命力的延续与升华。未来,职业与业余的界限或将进一步模糊,而围棋的魅力,正源于这种永不停止的进化与挑战。正如棋界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棋盘上,唯有实力与专注才是永恒的真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