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杏芝在家中(受访者供图)
严折西旧照(受访者供图)
陈杏芝与儿子郑会雄在位于闵行区新虹街道的非遗传承工作室“锦囊妙馆”里
《神兽出没》受年轻人欢迎(受访者供图)
3月初的上海,仍是春寒料峭,在上海市妇联举办的“非遗女性传承人联盟”成立仪式上,75岁的“香囊奶奶”陈杏芝笑容满面、眼神明亮,发间耳畔,一款红色迷你“手鞠”香囊耳饰轻轻晃动,俏皮轻灵,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作为闵行区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杏芝20年前重拾祖传技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杏家”香囊。其作品入选“上海特色伴手礼”,还被中共一大纪念馆永久收藏;在雷允上、童涵春等上海老字号药房热销的香囊,大多出自她手。如今75岁的她,带领儿孙与学生,在传承非遗、推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陈杏芝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词作家、广告设计师、漫画艺术家严折西的外孙女。她名中的“杏”字,就来源于自己的外婆、严折西首任妻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称作歌舞“四大天王”之一的薛玲仙(其他三位为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其乳名便唤作“杏杏”。
◆记者 傅佩文 文/摄
亲情滋养,赋予文化底蕴
上世纪20至40年代,海上艺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严折西与父亲严工上、长兄严个凡被称为“严氏三杰”,一家人在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成就斐然,《夜来香》《如果没有你》《天上人间》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时代金曲,就出自父子三人之手。
严折西为中国流行乐坛留下200余首歌曲,胡蝶、王人美、周璇、张帆、白光、吴莺音、姚莉……当年几乎所有知名影星、歌星都唱过他的歌。
严小玲是严折西与薛玲仙的长女,嫁给了上海滩有名的爵士鼓手陈观浩,他们养育了6个孩子,陈杏芝排行老二。
陈杏芝从小聪明调皮,外公严折西和第二任妻子杨碧君都很喜爱她,喊她“阿伲头”。
小时候陈杏芝常常坐在外公腿上,看他画画,听他讲画。“在对色彩的认识和敏感方面,从小受到外公的熏陶。”几十年后,不少同行感叹于她所制香囊色彩的典雅独特,殊不知,这份文化底蕴来源于刻在骨子里的亲情滋养。
而陈杏芝制作香囊的技艺,传承于奶奶。奶奶家祖上是中医郎中,每到端午,奶奶就会抓些中药,缝制小荷包,给孩子们戴上。从小耳濡目染,陈杏芝学得了一手出色的针线活。
1956年春,为筹建上海电影乐团,陈观浩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调回上海进入上影乐团,一家人搬入今武定西路1498号大院,即现在的上海爱乐乐团所在地。陈观浩常常带着孩子们去看排演,站在后台,王丹凤、上官云珠……一个个“大明星”近在眼前。“有段时间他们排练电影《地道战》的曲子,电影还没播放,我们几个孩子就已经会唱了,同学们对此瞠目结舌,我心里得意得很。”也是在这里,陈杏芝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管弦乐曲《红旗颂》的诞生,更让她骄傲的是,在这一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和演出新纪元的作品中,也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荣光——《红旗颂》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音乐会上首演,陈观浩担任定音鼓鼓手,当年他使用的鼓棒,便由16岁的陈杏芝亲手制作。
“鼓棒的一头裹有毛毡,制作时需将毛毡层层撕开,第一层稍厚,渐次渐薄,一层层拉紧、一针针缝制……最后成型的时候,需要摸上去软软的,但捏起来又是硬硬的,使得声音的传导性更强,敲出震撼力和穿透力,所谓‘一锤定音’。”
白驹过隙,一个甲子匆匆流过,当年的小姑娘已是霜染两鬓……每当《如果没有你》《红旗颂》的旋律响在耳畔,思念的泪水就在陈杏芝的眼眶里打转。
讲好故事,小香囊走向大舞台
长大后的陈杏芝并没有走上文艺之路,而是凭着心灵手巧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纺织女工。2000年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带着自己做的香囊参加庙会,发现市场反响很好,但其工艺与原料都面临“断档”。陈杏芝决心重新拾起自己祖传的技艺并将之传承下去。
香囊虽小,步骤却繁琐,绣花、裁剪、添香、塞棉、缝制、挂穗……从香粉到面料再到造型,陈杏芝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除了圆形、桃心等传统外形,她还创作了手鞠、花朵、动物、茶盏等丰富的造型。
真正让“杏家”香囊从个人爱好走向全面推广的,是一个偶尔的契机。她常去购买配制药粉原料的老字号中药店专门在端午摆出她的香囊进行销售,没想到火爆异常,此后,陈杏芝又将制作香囊的布料、造型、刺绣流程标准化,打通了设计、生产的产业链,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道路。
2016年,陈杏芝成为了闵行区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一次在日本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她见到了一款精巧的“绣球”,叫作“手鞠”,当得知其制作工艺来源于中国,且“唐朝就传到日本了”,陈杏芝深受触动。“查阅资料后,发现这绣球正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蹴鞠’。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是精神内涵,就看今天的我们用怎样的形式将之挖掘传承下去了。”
“外公和父亲,都曾为中国文艺事业作出过贡献,自己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回国后,陈杏芝潜心钻研,多次尝试,最终用一根线一包粉,推出了作品“手鞠香囊”,当即成为“爆款”。
从事香囊制作传承的不止“杏家”,但用香囊将传统文化、上海故事娓娓道来的,陈杏芝实属“独一份”。用舞龙舞狮、京剧脸谱元素展现传统文化,用进博“四叶草”记录时代印记,用莲花倡导廉洁风尚……2021年,陈杏芝与儿子郑会雄及团队一起,以海派石库门正门及门楣图案为灵感,创作出体现上海文化与历史的香囊作品《世纪之门》,入选“2021上海特色伴手礼”榜单;当年“七一”前夕,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她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捐赠了《世纪之门》香囊礼盒,被纪念馆永久收藏。
祖孙接力,创新吸引年轻人
如今,“杏家”香囊的造型已有200种,要发展好香囊文化,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为了助力母亲,儿子郑会雄从IT人士跨界成为非遗文化传承者、香囊作品设计师。“一提起香囊,人们往往会想起端午节,我希望能进一步拓展香囊文化的应用场景,让香囊的使用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他在传承母亲技艺的同时,尝试将香囊变成胸针、耳坠、书签、钥匙扣、手机挂件,并打造出系列国潮文创作品。寓意合作与圆融的《三兔共耳》,造型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神兽出没》中的5种神兽形象取材自中国古代石雕文物,这款作品作为上海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第六届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并多次在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各类大赛中斩获殊荣。小小香囊走向更大舞台,通过IP产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闲暇期间,郑会雄还化身“时代唱片收藏者”,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郑会雄和不少族人一样,只知道太外公是“为小朋友画画的”,喜欢拿出巧克力给孩子们吃。随着业界对时代金曲研究的深入,有一些爱好者甚至从国外、港台赶来找到严折西,直到看到新闻报道,郑会雄仿佛才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太外公。“我大概是这一辈中唯一将太外公200余首歌都听过的人了,这也给我的事业增添了许多灵感。”
陈杏芝的孙女郑欣澐刚上高中,从三年级便开始在奶奶的带领下接触香囊,她的一些建议如将盲盒与香囊进行融合、将代表进博会的四叶草与代表上海市的白玉兰融合,这些想法已经在爸爸和奶奶的作品中得以实现。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有了年轻血液的加入,陈杏芝很是欣慰。
如今,75岁的陈杏芝和团队不遗余力地奔走在推广非遗之路上,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以及背后的中医中药文化,她无私地公开了祖传的香囊药粉配方。“外公留下200余首歌,用了十数个笔名;太爷爷用草药救人危难,未曾有一丝保留;我也将永远记住爸爸的话,人人为我,我就要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