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百年传奇秀野堂:是家,也是根
第01版:头版 2024-06-19
嘉定“浦氏三姐妹”从这里走出——

百年传奇秀野堂:是家,也是根

傅佩文

练祁河畔的秀野堂

◆浦氏三姐妹,上世纪50年代摄于北京(右一浦洁修、右二浦安修、右三浦熙修)

三姐妹早年家庭合影。右起:浦友梧(父)、黄庵岫(母)、浦通修(子)、浦洁修(长女)、浦安修(三女)、浦熙修(二女)

陈列馆重现民国时期浦氏书房场景

◆浦氏家族部分后人前来“寻根”,并在陈列馆前合影留念 傅佩文 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提起“宋氏三姐妹”家喻户晓,而与“宋氏三姐妹”同时代的,还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孕育出的“浦氏三姐妹”,她们的传奇人生,同样闪耀历史长河。

5月的上海,惠风和畅,花团锦簇。在嘉定区新成路街道的练祁河畔,一处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百年老宅,也正式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就是秀野堂,由当地名门望族浦氏第十四世传人浦增声建于1927年。

浦氏是嘉定知名的文化世家,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其“修身治家、勤俭孝亲”的家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其中之翘楚,便是著名的浦洁修、浦熙修和浦安修三姐妹,她们生前留给后世的头衔分别是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进步记者和彭德怀元帅夫人。

作为一处久远的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秀野堂于2024年经修缮改建为江南秀野文化园再次面世,向世人阐释着中华秀野文化的历史文脉传承、精神内涵价值和创新发展。(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傅佩文

家风传承:嘉定浦氏人才辈出

“秀野”一词起源于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在诗中描绘司马光独乐园中的园林情景:“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此后以“秀野”命名的居所渐渐成为书香门第的象征。

据《浦氏宗谱》记载,浦氏自明末由龙华迁至南翔,至清代中叶迁至嘉定孔庙旁的永康桥,后又陆续分支迁居至马陆、安亭等地,至民国八年(1919)浦氏已在嘉定凡十三世,卜居在嘉定的历史达380年之久。

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浦氏成为嘉定知名的文化世家,其子孙后裔人才辈出。第十二世浦文球为光绪元年秀才,擅长书法,现嘉定孔庙里尚留有他写的碑刻《归骨园记》碑;第十三世浦泳(原名浦昌泳),是知名的书画家,有“江南一枝笔”之称,也是民盟嘉定创始人。

到了第十四世,“增”字辈中的浦增声在嘉定、苏州、无锡等地陆续开设了十几家米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了便于运输粮食,便在练祁河边建起了大宅,取名“秀野堂”。

浦氏三姐妹属家族的第十五代,大姐与二姐出生于嘉定南城,幼年就读于嘉定启云小学,后因父亲浦增禧(字友梧)工作调动,举家迁至北京。浦安修与其弟浦通修出生在北京,浦通修曾在人民政府教育部担任副部长一职。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大多数女性仍被陈旧的思想所束缚,但浦氏三姐妹都是有着独立思想与品格的新时代女性,她们心怀家国大义,分别从商、从文、从政,一门三杰,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嘉定博物馆原副研究馆员、地方史专家陶继明在上世纪80年代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时,便与浦家后人相识,多年来一直推动着对浦氏家族及其文化成果的研究与保护。

在他看来,浦氏一族人才辈出的原因,除了嘉定深厚文化积淀的哺育,还在于其家族对文化教育与家风传承的重视,“浦氏强调‘修身治家、勤俭孝亲’,这也成为浦家的家训。以老宅堂号‘秀野’为例,其‘聿修厥德,敬业乐群’的文化内涵,就包含着遵循祖训、加强修行,和忠义节操、家国情怀这两层意思在里面,正是寄托了家族对后辈的殷殷期望。”

焕新重生:呵护城市历史文脉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百年的风雨,秀野堂虽外形架构完整,但房屋已渐有颓势,客堂间大门缺少了几扇;屋内也成为了杂物间。尤其西厢房屋架已经偏斜,靠一根柱子勉力支撑着。

“秀野堂是浦氏在嘉定的唯一遗存,它是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硬山式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像这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江南百年民居,已经越来越少了;其次,它原汁原味,是研究本土人文与历史鲜活的实例,人们能从中一窥当年嘉定书香人家的生活样貌;此外,它还承载了一个家族的文明与辉煌,更是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陶继明向新成路街道建言,将秀野堂改建成浦氏陈列馆,将浦氏家族的红色历史故事及育德树人的家族文化发扬光大。

新成路街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让秀野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早在2010年,秀野堂就已被公布为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为了进一步做好非遗文化普及传承,呵护城市历史文脉,街道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就秀野堂的修缮改造方案进行了多方论证、比较,2023年初,秀野堂修缮改造规划方案确定并正式立项。

在对文物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街道更加注重文物保护的表达方式和传承发展方式,历史文物场馆以江南园林风貌呈现,实景沉浸式体验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此外,“通过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重现了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其打造成文物活化的典型范本。既保护了地方历史文脉,同时也让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长远发展,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新成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年11月,秀野堂启动本体修缮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在此过程中,3D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文物后续的保护和修缮利用提供了数字化证据支撑,也为古老的秀野堂增添了时空交错的时尚感。

“当年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后重建,就得益于之前有团队为其做过全要素激光三维扫描固定。”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秀野堂项目负责人赵彦回忆道,为加紧保护老建筑,在修缮工作正式展开前,项目团队果断采用先进科技,“抢到了第一手资料”。原来,此项工作结束不久,上海就迎来了一次暴风雨,曾经摇摇欲坠的西厢房在这次风雨中彻底坍塌了。“真的非常幸运!”

另一个“惊喜”的小插曲,则发生在修缮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秀野堂的原貌,施工团队将屋内原有家具以及一些生活用品进行清点、编号和存档用于后续的展示利用。在黑沉沉难以下脚的屋子里,赵彦触碰到一只老皮箱。借着手机灯光,看到压箱底处铺着一张牛皮纸,原来是当时浦增声在苏州开米行时留存的一张广告纸。如今,尘封多年的老广告和皮箱已成为浦氏家族陈列馆中引人注目的展品,让人们得以一窥当年苏南商贸的盛况。

寄托念想:浦氏后人“寻根”热

秀野堂的修缮改建和浦氏家族陈列馆的成立,也在浦氏后人中掀起了“寻根”热潮。

在陈列馆开馆之际,三姐妹的部分后人特意从北京赶来,“我们应该记住家乡,那是祖辈诞生的地方。”浦通修之子浦西民如是说。浦熙修之女袁冬林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陈列馆的成立了却了大家的心愿,对浦氏后代是一件很大的事儿。”浦熙修孙女袁松则激动地表示,家族内口口相传的家训,能够通过公共平台展现给大家,“为文化传承作出一点贡献,是十分有意义的。”

5月下旬,在“修”字辈浦姿修女儿周学慧的组织下,11位在上海的浦氏后人相约来到陈列馆,他们大多是浦家第十六世,年龄最大的已经82岁了,最小的也已经年过六旬。为了这次“寻根之旅”,定居美国多年的张庆欢和魏平元夫妇也特意赶回来,“想看看老宅中能不能找到母亲的身影和她曾经说过的故事。”

作为浦氏辈分较高的家庭代表,77岁的浦渊修参加了陈列馆的揭牌仪式。他扶着眼镜,仔细地端详着仪门上的灰雕饰物并为大家作讲解,门上题额依稀可辨为“聿修厥德”四个字,“小时候我来这里玩过,现在比我印象中漂亮太多了,记得以前屋外还有葡萄树,我们小孩子还摘下来吃过。”

馆内桌上摆放的老照片,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柜子里泛黄的旧书……每一样都如此亲切。77岁的浦世敦坐在浦熙修曾经用过的写字台前若有所思,写字台上摆着一篇浦熙修写于1948年12月的战斗檄文《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手稿,“这是我二姑写的。”

在以卷轴电子屏形式展出的家谱显示板前,众人纷纷驻足寻找自己祖辈的名字,“文、昌、增、修、世、德”……张庆欢和魏平元在“修”字辈的排行中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名字:浦㛑修。眼前熟悉的名字,唤醒了大家尘封的记忆,那些口口相传却记忆依稀的故事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众人难掩激动之情,久久不舍离去。

拂去厚厚的尘埃,如今的秀野堂从历史烟雨中走来,变身为融家族陈列馆、非遗文化展示厅、红色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江南秀野文化园,更成为一张“红色文化”的新名片和弘扬爱国传统的新阵地。

“下次,我们还要来,带上子女和小辈,让他们知道,这里是可以安放我们对祖辈情感和念想的地方,这里曾是他们的家,也是我们的根。”80岁的周学慧深情地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