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徐汇区凌云街道的阳光绿园小区迎来了六月的第一次全员核酸筛查。熟悉的采样地点排起了等待的队伍,“大白”们默契配合,路口指引、维持秩序、扫码、采样、登记,井然有序。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小区居民经历了40多次这样的筛查,如同上海1.3万个住宅小区一样。
这是值得铭记的经历,他们开始重新打量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居住地,它有多少楼栋,有多少户居民,居委会有几个工作人员,居民达成一个哪怕是再微小的共识需要多少条微信消息。
现在,上海已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他们也频频回顾,这段社区自治经历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什么?
新帮手增添治理活力
时间倒回3月28日,上海分区封控的第一天,在阳光居委会的办公室里,大家已经忙碌起来,居委会顾书记的手机开始响个不停。这是一个中型社区,常住居民约1000户,共3000人左右。由于封控等原因,居委会当时在小区内的可用人力仅有4名工作人员。
人力奇缺是封控期间小区居委会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发动志愿者成为当时多数小区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轮疫情期间,徐汇区共计三万多人投入志愿者工作,社区陌生又熟悉的人群在两个月的全区封控管理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唐有财认为,危机下的社区志愿服务是居委会在常态化治理中不曾经历的新现象。疫情中,很多居委会未有效吸纳和整合这些志愿服务力量,导致出现了“冲突型”“排斥型”“对立型”“取代型”“疏离型”等各种关系模式,伤害志愿者积极性,影响公信力,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这个重要的问题,阳光绿园志愿者协调人完成了另一件事情——完善原有的楼组长制度,确保62个单元楼每一单元都有楼组长,每一位楼组长都在居委会建立的微信群组中。
事实上,在本轮疫情中,楼组长这个小杠杆发挥了大作用。在上海,楼组长是社区建设的骨干,也是社区治理的“细胞”和“触角”。一个热情、愿意奉献的老邻居,在社区事务的沟通协调中更具优势。长远来看,疫情退去之后,年轻人终究要回到工作岗位,楼组长仍然是居委会的得力帮手。
充满活力的志愿者,是居委会和楼组长的最佳辅助。在居委会的领导下,阳光绿园的志愿者队伍迅速建起一套完整的组织和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上,在以往“居委会-楼组长”的体系中间增设“区长”,将小区分为六大片区,分区管理。每区设立正副两位志愿者负责人,统筹片区内的志愿者工作,协助楼组长完成工作。
3月29日,阳光居委会正式发布志愿者招募令,短短两天时间里就召集了志愿者300多人。每个人的位置和分工都已明确,只要发挥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才智,就可以同大家往一个方向使劲。对于小区来说,这是最好的安排。
新力量夯实治理根基
分区管理之外,阳光绿园还成立了两支专项团队。一支是负责快递配送等工作的“青年突击队”,另一支是协助核酸采样组。考虑到风险较高,两队人员相对固定,人数也有限制。
保供物资关乎民生。封控期间,徐汇区大力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资供应,政府物资大批量送达,团购也在小区风靡起来,快递接触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高。这时,另一支坚实可靠的力量在阳光绿园迅速集结,他们带动志愿者,发动更多人参与到了基层自治中。
小区建立了党员双报到群,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各个微信群召集党员,迅速把党员力量组织起来。很快,群里聚集了260多名党员。阳光居委党支部随即成立临时党支部,分散在3000余名居民中的党员有了方向,也有了集结的阵地。各个楼栋也建立起临时党小组,继续收拢党员。短短几天,小区484名党员全部进入党员双报到群。
党员双报到大群成为社区治理的载体。突击队的人员相对固定,当任务增加需要临时扩容时,双报到大群的党员秒杀任务、进行补充。4月下旬,居民物资采购需求上涨,快递消杀的重要性凸显。小区启动了党员值班制度,每天三个班次,对进入小区的物品进行消杀、分拣,守好大门。
在临时党支部,每一位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时间都有记录,党员群的共享文档更新着党员志愿者参与任务的次数和时长,群里还会发布志愿者一起战“疫”的视频和图片,激励每一个人。
一个个身影和名字铸成力量的象征。被大家爱称“黑胖子”的党员徐进财,一人承担三个角色,白天是核酸组成员,晚上是突击队队员,下午还时不时“客串”一下“双报到”执勤党员。曾经的“援鄂”志愿者医生邹海,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核酸志愿者,手把手教大家“大白”服的穿脱以及核酸检测时的注意事项。
封控期间,党员志愿者配送政府物资和居民采购物资百余批次,转送居民快递数万件,累计重量两百余吨。这样一支队伍是小区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小区有了更多可以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和智慧的居民,社区工作有了更多抓手。 (下转2版)
(上接1版)
共同体重塑居民关系
城市重启之后,许多志愿者回到久违的工作岗位,但有些东西却长久地留了下来。日常生活里,邻居们互相开始打招呼,帮忙领取快递,分享各自的家乡美食,主动打扫楼道卫生,邻里关系仿佛开始回到过去。这是重塑城市居民关系最好的时候,也是精细化治理深入到城市肌理的契机。
6月10日,社区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一发出,安静了几天的志愿者群迅速被激活,接龙中出现了那些熟悉的名字:朱晨、徐进财、徐逸之、许建伟……对于许多居民来说,阳光绿园不再只是自己居住的小区名字,更是大家共建的社区共同体。
作为上海1.3万分之一的小区,阳光绿园在疫情中建立社会动员体系的速度、方法、效率,无疑给我们启示。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有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最终才能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强大社会合力。
摘编自“上海徐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