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旧改工作喜讯频传。从7月初开始,虹口区185街坊、212街坊,以及234、247街坊等旧改地块签约相继高比例生效;到7月24日,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67街坊(东块)旧改生效,标志着上海已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曾经蜗居了大半辈子的居民们欢欣雀跃,早点搬离,入住新家,开启新生活是当下每个旧改居民的心愿。
搭上旧改“末班车”
7月18日下午,185街坊居民孙翠萍一家正忙着打包行李。夫妻俩在这间13.9平方米的蜗居住了大半辈子,就连小小的一方天井里也搭出了3间房,最多的时候住了7口人,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孙翠萍感慨不已:“我很开心的,你看这房子墙壁都发霉了,到底是老房子了,凭良心说是真的旧。可以拿到新房子了,总体来说,还是开心的,国家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她的丈夫陈勇昌说:“天井上面的阁楼用来睡人,下面用来洗澡、放洗衣机,旁边放了冰箱、电脑。家里人都挤在一起过日子。这次我们拿了松江两套房子。”
虹口185街坊位于四川北路街道,共涉及954证,1095户。6月7日,虹口按下旧改复工“加速键”,召开185街坊等地块听证会。6月10日,185街坊征收决定与征收补偿方案公示,6月21日启动签约。仅用不到10天,签约率就达到97.05%,高比例生效。居民搭上了虹口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末班车”。
接下来,虹口将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先,持续深化市区联手模式,加快收尾交地,全力推进零星旧改和旧住房修缮。
“洗澡,想洗就洗”
“我在建国东路地块住了70多年,没见过邻居们像今天这么开心过!”84岁的旧改居民郑忠宪说。
郑忠宪是孤老,独自住在地块内的建国东路143弄。一套20多平方米的底楼房,终年不见阳光。70多年前,他与兄弟姐妹跟着父母搬进了这里,最多时家中挤了9个人。屋子中间隔一下,隔出了前屋和后屋;后屋在半空中又隔了一下,隔出了一个阁楼。“半夜想上厕所,一不小心会踩到睡在地上的人。”
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成家后陆续搬走了。7年前,老宅里只剩下郑忠宪一个人了。居住空间似乎“宽敞”了,但简陋的环境实在不适合养老。
洗澡,就是郑忠宪的一个“心病”。上海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当年大都为一户人家居住而设计,后来住进了“72家房客”。厨房、卫生间不够用,连亭子间都改成了房间住人,洗澡更是没有地方。夏天时,还好将就着在厨房冲个凉水澡,冬天只能去公共浴室。“我一直盼望能在家里洗上一个热水澡!”
旧改征收了,郑忠宪很早就表态:愿意签约。他选择货币补偿,为自己选了位于长宁区的一个老小区。“一室户,40多平方米,有独用卫生间、厨房和阳台。离着最小的弟弟近,有个照应,买菜、看病也方便。洗澡,更是想洗就洗。”他从补偿款中为自己留下了一笔养老钱,其它的分给了生活拮据的兄弟姐妹,让大家一起改善生活环境。
“棚户区”变身“幸福居”
最近,曾经创造了100%签约率和启动搬场后一个月内居民100%搬离的全市旧改“双百奇迹”的静安区彭三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也随着677户居民正式回搬而顺利收官。
“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住上了这么好的新房子,真的圆梦了!”聚在新房楼下,久别重逢的老邻居们瞬间就打开“话匣子”,聊起新房装修计划。提前搬入新居的陆正海老人更是将装修一新的新房子比作“幸福居”。“能够住上有独用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的新房子,还有这么好的小区环境,我真的是太开心了!”
彭三小区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多层老公房,房屋面积狭小、阴暗潮湿,部分房间甚至常年都晒不到太阳,且2至3户居民合用一个厨房、卫生间,最多的是8户居民共用一个厕所。
每逢大雨,住在顶楼的居民屋顶渗水是“家常便饭”,住在底楼的居民家中则因地势低洼、下水道堵塞等原因遭遇“水漫金山”。排队上厕所、进卫生间打伞预防头顶管道漏下“不明液体”、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棚户区”的各种不方便让改善居住环境成为居民们长期以来心中最热切、最迫切的期盼。
2018年,彭三五期(共11幢非成套旧公房,建筑面积27560平方米,居民878户)正式启动签约,创造了100%签约率和启动搬场后一个月内居民100%搬离的全市旧改“双百奇迹”。
74岁的陆正海老人在彭三五期居住多年。在参观新居的过程中,老人表示,真的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带电梯的新房子,不仅面积变大了,环境也是天差地别。“最重要的是终于可以在明亮的灶台上烧饭,在干净的卫生间定定心心洗澡。”老人说,自己每天都特别欢喜、特别满足。
据彭浦新村街道介绍,经过3年建设,7幢带电梯的高层住房在彭三小区拔地而起,并且配套建设了地下停车库和菜市场,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和出行。
改造后,每户居民的居住面积不仅都比原有的居住面积有明显增加,还顺利实现了煤卫独用。待小区大产证办好后,居民还可以按照公有房屋出售政策将租赁公房买为售后产权房,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记者 颜静燕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