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嘟嘟“飞行历险记” 有一种感动叫校友情
第07版:校园 2022-09-21

有一种感动叫校友情

书名:《半山钟声——我与桐城中学的故事》 编者:安徽省桐城中学上海校友会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

今年10月4日是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华诞。

桐中秉承“勉成国器”之校训,一百二十载风雨兼程,兴贤育才。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原文化部部长黄镇,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章伯钧,民国时期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美学大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著名核物理学家疏松桂、方正知,哲学家方东美,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书记储波,少将曹新国、张国威、程尚武等,都曾就读于此。

值此,桐城中学1985届校友、现任副校长周治先生撰文《有一种感动叫校友情》,以纪念建校双甲子之盛事。

人生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期盼的是远方。生命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人铭记,总有一些情感让人感动,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我曾是桐中学生,如今是桐中老师。我的女儿女婿都从桐中毕业,女儿还是我的学生。我与桐中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熟悉母校的一草一木、一庭一院,了解母校的名师名生、历史典故。母校熏陶着我,温暖着我。母校不仅是我现实的家,也是我灵魂的家。

在母校12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校友们竞展风流,深情讴歌,诉说着各自的桐中故事。这些精彩的故事感染着我。我与不少桐中校友保持着联系,交往当中常常被浓浓的校友情感动。正是这份感动驱动着即将退休的我坚定地向前看、往前走。

校友情像水一样执着

滴水穿石,水至柔、至韧、至坚。我们的校友就是以水一样坚毅的韧劲、执着的情怀,一点一滴地助力母校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友们从自身成长中领悟到师聪弟子明,名校靠名师。他们致力于让教师的梦想生根发芽,让教育的情怀落地开花。为打造母校优质的教师队伍,他们矢志不渝。陆大道、吴曼青、杨善林等校友尽管科研任务繁重、时间宝贵,仍挤出时间回到母校讲坛,或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开阔教育视野;或开展励志教育,激发教育斗志;或科普前沿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一位老校友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工出细活,急不得,需要耐得住寂寞,静待花开。”针对当下县城高中教师现状,方复全校友提了多条提升教师素养和业务技能的真知灼见,可谓字字珠玑。上海校友会反复调研,启动全员培训工程,利用三个暑假邀请全校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分批培训,开设专家讲座、高端论坛等,给重返大学校园的老师们输送教育养料。许多老师感慨地说:“校友用心良苦,我们只有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所盼。”

君子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书育人,亦是如此。北京等地校友围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开展图书捐赠活动,他们想用阅读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并激发老师对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疫情防控给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考在即,当年的高考状元、心理学专家许金明校友通过空中课堂,为学弟学妹开展心理疏导,减压排忧,与高三毕业生分享高考经验和应试技巧。

交流是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合作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各地校友推介搭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钱学森班相继落户桐中,这不仅扩大了桐中的朋友圈,还筑起了互利双赢的新格局。

一溪一石皆为景,一举一动总关情。校友悠悠深情,恰似桐溪塥水,永朝永夕,永不回头。崔波校友说得好:“是母校培养了我,我要感恩母校,愿意终身为母校服务,当下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了!”

校友情像土一样质朴

土很质朴,但滋养万物。我们的校友把根深深扎进生于兹长于兹的肥沃土地里汲取营养,又以土一样朴素的方式反哺母校。

校友们认为,母校有引以为傲的历史,也应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我们要立足桐中看桐中,跳出桐中看桐中,更要放眼世界看桐中,推动母校传承文脉、勉成国器,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校友的责任。从理念引入到资金支持,从把脉问诊到开方抓药,校友对母校的支持持续推进。桂四海校友助学金、上海校友东方明珠奖、南京校友国器奖等先后设立,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撑起一片爱的蓝天。彭志恩校友注资100万元设奥锐特教师奖,又出资近百万元资助教师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培训,今年再次为母校捐资500万元,专项用于新校史展览馆及校庆重点工程建设。为聚集校友资源,开启校友回报母校新通道,桐城中学校友会、基金会相继诞生,首任会长刘珍贵、理事长张文明率先垂范,引领一批校友乡友慷慨解囊,短短几个月筹集原始基金200万元。李承友校友匠心独运,注资1000万元设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为桐中高质量发展助力加油。

拳拳校友心,浓浓母校情。一位校友说:“母校的点点滴滴,虽未时时想起,但从未忘记。一旦母校有需要,尽绵薄之力义不容辞。”2016年桐城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校友们牵挂家乡、牵挂母校、牵挂学弟学妹,北京、广东、合肥等地校友纷纷捐款捐物,一份份保障物资送到受困家庭,一份份爱心洒向莘莘学子心田。脱贫攻坚战打响,合肥等地校友主动加入母校的帮扶队伍,或为当地学校更新教育装备,或为扶贫村销售茶叶,或为“两不愁三保障”提供资金支持。

一阁一亭皆品质,一言一行吐心声。2021年4月,李承友校友携家人访问母校时,对两位年幼的孙子说:“这是爷爷当年读书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你们无论走得多远,还是桐城人、桐中人。”朴素、真诚、坦率的情感像桐城富锌的土壤,滋养着家国情怀的种子,随万物生长,必将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校友情像火一样热烈

火灵动、飘逸,是光明的象征。当我们深深凝视火的时候,一股巨大的力量会在心中升腾。桐中学子正是以火一般的热情服务国家、社会,从而照出真我。不仅如此,他们还以一颗火热的心为母校的荣耀增添一道道光束,让“勇当大任,志在争先”的桐中精神熠熠生辉。

走进桐中门就是桐中人,走出桐中门还是桐中人。吴良兴老师是桐中的一面旗帜,爱生如子,学生也视他为父。程和平校友隔三岔五地向年迈的吴老师嘘寒问暖,只要回桐城总要看望吴老师,科研上取得成果也即时报告给吴老师。他常说:“吴老师就是我们的父亲,父爱如山,在任何时候都能让我们有所依靠。”为了给在外地求学的桐中学子有一个温暖的家,北京等地校友坚持举办新生新年联欢会,上海等地校友会成立了教育、医疗、创业、金融等行业小组。为给近邻校友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文关怀,粤港澳三地校友整合校友资源成立大湾区校友会,为广大校友创业创新创造提供了新的加油站。

母校120周年大庆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各地校友闻风而动、主动请缨。他们说:“我为校庆,精彩有我。”彭寿、吴曼青、毛万标、方无、朱荣生、蒋天赐、潘健等各地校友代表先后回访母校,对校庆工作献智出力。300多位校友捐赠珍贵的艺术作品、史料物件,用独特的方式回馈母校,表达对母校校庆的全力支持。北京、上海、广东、合肥、桐城等地校友乡友主动认领校庆建设项目。北京校友会承担了“绝对”下联征集评选项目,成立专班对近8000幅下联进行遴选,定细则、制标准,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我与桐中的故事”征文,激发了广大校友的极大热情,稿件像雪片一样发往上海。桂飒斌校友不辞劳苦,日夜编审,将一篇篇温情满满的美文佳作献给读者。为了给“我与桐中的故事”取一个优雅得体的书名,征文组反复比选数十个候选书名,难以取舍。2022年5月11日晚召开视频会议,大家各抒己见、交流碰撞,最终产生“半山钟声”的火花后,大家开怀大笑、拍案叫好。为全面、精准地再现桐中120年的光荣历程,京津沪等地校友与母校先后召开十多次会议,群策群力,精雕细琢新校史展览馆。

我到过北上广等繁华都市,走过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去过黑吉辽等老工业基地,上过青藏高原等西部边陲。这些地方都有我们的校友,他们视我为亲人,待我为嘉宾,他们的热情让我自豪又激动。我深知,这一定是源于他们对母校最深沉的爱。

一树一藤都是画,一生一世永相随。校友情如曲如歌,弹不完、唱不尽。亲爱的校友,认识您,我很快乐;认识您,我很幸运。你我同是桐中人,我走过你们走过的母校的路,吹过你们吹过的母校的风,这是缘分,是情分,于我而言更是一份感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