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泰兴黄桥:从“提琴之乡”到“爱乐之城”
第07版:业主特刊 2023-04-05

泰兴黄桥:从“提琴之乡”到“爱乐之城”

殷祝平/成建华

古镇旗袍秀

黄桥大梦想城

黄桥古街

乐器展厅

黄桥烧饼

黄桥音乐湖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隶属于江苏省泰兴市,位于江苏里下河区域,素有“北分淮委,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上海的重要门户,是泰兴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副中心”。在3月18日举办的首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高峰论坛活动上,黄桥镇荣获“长三角首选慢生活旅游小镇”的称号。

商贸发达的千年古镇

黄桥古名永丰里,汉初为里、唐代为市,北宋熙宁年间成为建制镇。因为地理位置独特,黄桥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繁荣的市井大集。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这里“百川会通、民利灌溉、土田饶沃、物产丰盛”,是个水陆交通方便又五谷丰登的宜居小镇。

旧日里下河地区所产的粮食,都会通过水路运至黄桥进行交易。同时,泰兴特产猪、油、酒等物品也会由水路销往江南各地。从江南地区返程时,商贩们会把江南的生活必需品再带回到黄桥进行销售。长此以往,黄桥成为了粮食、猪油、酒和南北杂货的集散地,市场日趋繁荣。光绪年间,裕宁官钱局在黄桥设有分庄。黄桥商会也在此时成立。宣统时,黄桥又相继兴起两家典当和五家钱庄。

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黄桥镇区内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风貌古街区,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共有24条古街巷。特别是珠巷、米巷、罗家巷、王家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前店后作。巷道较宽,两旁建筑屋檐低矮,青砖小瓦,硬山屋面,用材粗大,举折平缓,矮挞子门,完整地反映了黄桥原有的城镇风貌、适当的街区尺度和地方特色。镇内有福慧寺、宗镜庵、真武庙等古寺庙3座;以及何氏、韩氏、王氏、钱氏、张氏、闾氏、沈氏7个宗祠;有文明桥、致富桥古桥2座;镇内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

门、亭、园、桥、巷、寺、碑、栈星罗棋布,移步换景,每处皆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方风情、一种文化。在这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曾经哺育过中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喜剧大师、著名社会活动家丁西林,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德宝等著名贤达。

从小作坊到“提琴之乡”的完美蜕变

对于新时代的黄桥来说,这里的一个新兴产业,更加名扬四海。从提供配件到生产世界超半数的小提琴,从发展经济到文化浸润,这个提琴小镇,旋律悠扬六十载。

提琴是洋乐器。新中国成立之初,需求不大,能生产的厂子也不多。黄桥镇与小提琴的交集源于上世纪60年代。1968年,几个下放到泰兴市溪桥镇(后并入黄桥镇)的上海提琴厂工人,在当地公社的资助下搭起了乐器作坊,为上海提琴厂配套生产五毛钱的琴头和一块钱的弓杆。5年后,黄桥才诞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把小提琴。当时黄桥做的是最低档的琴,加工一个琴头只卖5毛钱。要技术没技术,要钱没钱。后来,作坊成了溪桥公社乐器厂,也有了自己的向阳牌小提琴;改革开放后,公社小厂成了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而后又独立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黄桥的第一代提琴匠人,大多是农民出身,少有人识谱,制琴但不“懂琴”。早些年的黄桥,制造的大多都是“低端琴”。如何突破这一瓶颈?20多年来,黄桥一直在努力。他们除了买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琴回来,供制琴师学习研究,找其优点,取众家之长,进行“逆向研发”,还聘请乐器行业的教授作技术指导,为黄桥当地的制琴师讲课辅导,培养高水准技术工人。黄桥人闷声不响在提琴制作上倾注感情,最终让他们制作的提琴蜚声海内外市场。

现如今,黄桥乐器产业已成为黄桥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文化产业。黄桥人把提琴制作的一个个环节拆成了超细致的生产线,周边乡镇也出现了做包装的、印刷的、制造油漆和机器模具的相关配套企业。全镇现有小提琴、大提琴、贝司、钢琴、吉他和尤克里里等10多个品种乐器及配套企业约230家,从业人员近3.5万人。中国出口提琴的份额,黄桥镇一家就占了50%还要多,这些销往全国和欧美90多个国家的提琴,每年能给黄桥镇带来二十多亿的收入,占到了全镇经济总量的20%左右。这样的经济结构,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也奏响了一曲优美激昂的“小提琴之乡”乡村振兴曲。

黄桥镇2005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提琴之乡”,2007年,这里以提琴为主导的乐器产业成为江苏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2009年,黄桥镇升格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乐器产业的发展也助推着当地旅游业的提升,现如今乐器文化旅游与古镇、红色、生态休闲旅游融合互动,形成了黄桥旅游业的四大板块。

一曲烧饼歌唱得黄桥天下晓

近代,黄桥烧饼以军粮的形式在战争时期登场,一首“黄桥烧饼歌”和黄桥战役的回忆一起被留下。

1940年,新四军东进,开辟抗日根据地,在黄桥这里打下一仗,非常激烈,称为著名的黄桥战役。新四军日夜坚持战斗,有时几天吃不上一顿饭。黄桥当地的老百姓,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焦急。他们后来就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这种烧饼,慰劳新四军。人们日夜赶做,有专人指导,开始小规模地做,后来推广开来,全镇的人都做起来。新四军吃了这种烧饼,浑身增添了力量,奋力打仗。最后,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有首民歌从此流传下来:“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这首诞生于1940年黄桥决战期间的《黄桥烧饼歌》,见证了当年新四军建军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役,也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从此,黄桥烧饼就更加出名了。

教育引领,打造蜚声海内外的“爱乐之城”

为了将当地特色的小提琴产业发扬光大,黄桥镇还注重音乐教育和乐器的普及。“提琴覆盖率”在黄桥镇,是从娃娃做起的。在黄桥镇的小学里,几乎每个孩子都要掌握一门乐器,全镇85%以上的学生接受过音乐艺术教育,45%以上的学生接受过乐器普及教育,很多年轻人也从喜爱音乐到投身其中。从对音乐“无从下手”的农民,到制造乐器畅销全球的工人,再到乘着音乐翅膀“起飞”的孩子们,黄桥的“提琴产业”发展凝聚着三代人的奋斗。

目前,黄桥已经拥有国内首家以提琴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旅游风景区以及国内最大的乐器博览馆,凤灵集团更是全国工业旅游和出口示范基地,开发了“提琴艺术之旅”,被列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017年-2022年,连续6年,中国“6·21国际乐器演奏日”的主会场都放在黄桥。这项活动1982年起源于法国,是一项全球性乐器节日,目前已覆盖近130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中国乐器协会引进该活动。每到这时,许多黄桥人操起各式乐器,在古镇、在闹市、在湖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乐手一道尽情演奏,这天是黄桥人的专属节日。

琴韵悠扬,黄桥镇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江苏水乡。走进黄桥,街头巷尾都还弥漫着旧时的烟火气。不少古建筑里面还住着居民,叔叔阿姨继续哼着小调,跳着广场舞,无拘无束。在古风浓郁的小镇上穿行,如同漫步在悠远的历史时空,这里至今仍在述说着古镇的千年记忆。

如果有机会,请到黄桥来,在这淳朴的古镇、典雅的琴都里品味美食、历史和文化。更惬意的是,能在悠扬的琴声中来一场自我陶醉的梦幻之旅。 殷祝平 成建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