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滑鲜嫩的清蒸鲈鱼、香酥可口的油爆大虾、色香味浓的红烧猪蹄……徐汇区凌云街道拾艺汇社区食堂日前正式开业。老年居民表示,社区食堂菜品丰富、物美价廉,为大家提供了便利,以后会经常来这里就餐。
在徐汇区,社区长者食堂目前已有27家,全区老年人助餐场所则达到了142家,每天总供给能力约2万客餐食。近年来,徐汇区不断完善助餐服务体系,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将社区食堂嵌入居民家门口的“生活盒子”,形成覆盖全区13个街镇的便民供餐网络。
什么样的食堂让人念念不忘
拾艺汇社区食堂位于龙州路490号,有早中晚三餐供应。早餐有锅贴、麻球、油条、豆浆等十几个种类。午餐菜品也很丰富,有大荤、小荤、蒸菜、干锅、素菜、主食等,每天可供选择的菜品有二十余种。食堂门口还张贴了每周菜单,方便居民提前了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社区食堂考虑到就餐以老年人居多,在烹饪方面更偏软烂些,方便老年人咀嚼。口味以清淡为主,一些浓油赤酱的菜会适当减少盐和糖的用量。赵阿姨家离社区食堂很近,步行只要几分钟,她说,自己每天上午在附近公园锻炼之后,就会来食堂吃午饭,“中午我都是一个人在家,不想做饭,到这里吃饭省心。”
2022年,徐汇区提出一站式社区服务“生活盒子”民生新概念,在居民区最便利的沿街醒目位置建设“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配齐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体、社区助浴等基础性功能设施。全区社区食堂从2021年底的11家增长到27家,老年人就餐选择更方便多样。
为了提升市场主体参与为老助餐的积极性,徐汇区探索了以“政府出资+国企助力+专业运营”为主的运作模式,即优先国企自持房源、政府出资装修、专业机构运营,政府与运营方就运营期限、优惠对象和优惠力度等进行约定。如此一来,在减轻食堂运营压力的同时,还能通过市场化竞争提升餐食品质。
“社区食堂的菜价要比市面上的中式快餐店便宜10%左右。”漕河泾社区长者食堂运营方负责人介绍,加上60岁以上老人9折、70岁以上老人85折的补贴,老人在这里花不到20元就能吃到包含一荤一素一小荤的套餐,胃口小的老人还可打包作为晚餐。徐家汇街道南丹路上的“食尚书舍”长者食堂,街道对菜品做了最高25元的限价规定。市场上售价超过15元的一碗16只装小馄饨,这里售价仅10元,70岁以上老人打85折后比市场价便宜近半。
但价格实惠还不足以让居民频频光顾,社区食堂的选址往往是关键。在徐汇区,街镇通过前期调研,分析周边老年居民的家庭结构、敏感的价格区间,结合“生活盒子”布点等确定食堂选址。位于天平路街道的“66梧桐院”邻里餐厅和“550弄堂·邻里汇屋里厢食堂”,日均供餐量总计1600份。街道借助衡复风貌区“慢行街区”的特点选址,让食堂开在了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从而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怎样看待食堂“智能化”
菜品质量上,社区食堂也经历了从居民“吃得上”到“吃得香”“吃得好”的转变。
眼下,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无糖窗口以及偏淡窗口、偏咸窗口等均能在各家社区食堂找到。部分食堂还用现场手工制作的包子、油条,代替中央厨房冷链运输、现场复热的餐食,为居民提供“有小时候弄堂味道”的四大金刚早餐。在漕河泾社区食堂,每天上午10时30分出锅的米饭都会比12时出锅的更软糯,因为前者是老人习惯的午餐时间,后者才是白领光顾的高峰。最受居民欢迎的狮子头中则加入了马蹄、大米调味,减去油腻,让老人吃起来少了负担。
“社区食堂的本质是为老助餐,因此要回归为老服务的本质。”漕河泾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适老化环境其实也是留住老年食客的关键,比如桌椅的转角要做成圆弧形,坐垫要软而不塌,地砖选取防滑材质,入口处不要有明显的高低落差等。漕河泾社区食堂在配置空调之外,还安装了吊扇,满足老人对自然风的偏好。
位于徐汇区龙华街道的滨江水岸社区食堂,除了传统的烹饪灶台外,还创新采用了智能炒菜机、智能蒸烤箱、智能面炉等数字化烹饪设备。食堂的结算设备也采用AI识别,后台能通过信息化管理自动监管食材有效期,发出临期预警。
用好社区食堂载体和流量
社区食堂为老助餐配送的占比正在逐年攀升。徐汇区目前正与外送平台合作,在送餐上探索“老人承担一点、街道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从而保持12元一份助餐、配送费最高只需2元的优惠价格。此外,在徐汇,社区食堂正逐渐融于居民家门口的“生活盒子”,居民出一次门就可享受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务。位于龙华新村的红馨社区食堂与社区卫生站、党群服务中心在同一屋檐下,这个经历“三旧”变“三新”改造后的小区多了助餐、就医、社交等复合功能。
在服务好老年群体就餐的前提下,徐汇区正持续推动为老助餐服务点向学生、白领、环卫工人、协管员、路面协警等提供就餐便利,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让社区食堂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摘编自上海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