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的太阳都市花园(后期)建成于2003年,曾是上海的“顶流小区”,20年后的现在,贴上了“老旧”的标签。如今,在党建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同向发力,新电梯即将启用、小区停车治理、喷水池“重启”,还有了全新的公共活动室……小区逆龄“焕新”,按下幸福生活的“升级键”。
齐心协力续筹
10部超龄电梯全部换新
当年,太阳都市花园(后期)小区交付标准高,又毗邻繁华热闹的豫园,一度是黄浦区的明星小区。可20多年过去,超龄服役的电梯故障频发、经常“关人”,“相关部门要求小区立即更换所有电梯,否则将强制关停。”上海科瑞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太阳都市花园(后期)物业管理处经理顾庆华说。10部电梯全换,初步估算近300万元,但小区的维修资金余额已不足,而且太阳都市花园(后期)由于没有配套商业房产、公共停车场可供经营,公共收益补充维修资金的可能微乎其微。
为此,作为小区“三驾马车”之一,科瑞物业太阳都市花园(后期)物业管理处主动跨前一步,在与居委会、业委会反复商议后,将电梯更新改造和维修资金续筹两者结合,同步推动。最终,电梯更新与续筹维修资金方案在业主大会上高票顺利通过。维修资金缴付金额根据房屋面积计算,缴纳最多的是1.9万元,平均缴纳金额在七八千元。
如何收缴这些款项?小区三方管理主体“发明”了“五步递进法”。去年底,在党建引领下,小区管理三方主体(合力推动250多户业主续筹维修资金289万元。目前,小区续筹交款率已达97.7%,换梯工作即将开始,今年10月份业主将用上新电梯。
完善“人车分流”
各行其道解决“停车难”
太阳都市花园(后期)是较早实行人车分流的小区,但有些居民为了图方便就把车停在地面通道上,久而久之,违规停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小区原本并不宽裕的路面通道,就变成了地面“停车场”。
业主对“停车难”意见很大。然而,要将全部的地面机动车移走,并不容易。除了要做好部分车主的思想工作外,还要处理一些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僵尸车”。“地面没有车位不能停,那我们就要清理出足够的地下车位,让业主停到‘位’。通过前期摸排发现,小区252户,地下车位有181个。其中不少地下车库的车辆,不是我们小区的。”顾庆华说,加强停车的管理与引导,迫在眉睫。在太阳都市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小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召开联席会议,通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为问题解决提供坚强的机制保障。
“我们要解决‘停车难’的第一步,就是清理外来车辆。”顾庆华说,物业在居委的支持下,联合业委会,一个一个地做车主工作。在大家的“同向发力”下,挪车事宜虽然一波三折,但好在最后都成功了。
为了使管理更加有效,经过业主大会同意,修改了“一规两约”,对公共地面、地下车库停车进行约束。在物业管理上,科瑞物业也升级了管理服务标准,地面只保留了两个临时车位,日常车辆进出必须严格执行既有制度。
“乱停车的问题解决了,业主舒心了,物业的满意度也上去了。”顾庆华笑着说,自从小区机动车停放问题解决后,连中介公司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人车分流,现在竟然成我们太阳都市花园(后期)的一大卖点,大家都受益了。
绿化提升改造
公共设施不再是“摆设”
太阳都市花园(后期)由于紧邻城隍庙旅游风景区,小区住户是新上海人多、个体户多、侨眷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人流量大,硬件设施也开始老化。每到夜晚,小区花园里那个黑漆漆的喷水池及其周边,成为居民们的诟病点之一。
原本养眼、凉爽的喷水池,因为喷水池底部渗水,维修价格太高,维修事宜一直被搁置成为“摆设”。自从科瑞物业进驻后,物业人员经过一周左右的测试发现,喷水池总体性能是好的,只是个别位置墙面有开裂的现象。找到问题的症结后,物业人员花了很少的费用,就把喷水池修好了。为了方便居民们夜间通行,物业将喷水池周边的灯也提亮了。如今,小区的喷水池整洁又美观,成为每天早晚的一道风景。
“我们自2021年4月正式接管太阳都市花园(后期)项目以来,物业管理处对于不合格项,从没有停止过整改。”顾庆华说,小区建筑的金顶由于长年累月的风刮、日晒、雨淋,导致屋顶腐蚀,既影响环境美观,也存在安全隐患。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科瑞物业将此项目列入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日程,并找来专业施工队商讨维修方案,“金顶锈蚀维护保养方案”吸纳了各方合理化建议,通过召开业主代表大会,为业主发放征询单表决票,听取他们的意见,在经过大多数业主同意后,项目随即启动。修葺一新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除了对小区公共设施的维护,科瑞物业针对公共楼道、消防通道、楼道设备间进行杂物清理,坚持持续整改。绿化修剪补种;围栏加固、除锈、补漆,草坪灯补漆;大堂及电梯轿厢晶面处理;地库地沟、地面明沟、雕塑、雨棚、外墙清洁;商铺门前石围栏、廊亭维修等。作为物业服务的常规项目纳入每月的物业工作计划中。并在持续开展小区日常巡检中,发现不合格项及时整改。
地下空间“变身”
自治项目启动长效维护
太阳都市花园(后期)由于建造年代较早,没有公共用房,小区近600人的小区公共空间非常有限。在党建引领下,居民区党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共同协调推动,将地下原本一间用作堆杂物的房屋,清理改造。业主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自治,将这个原本废弃之地,变成了如今老少都喜欢的温暖“小据点”。
“太阳之手”自治项目得益于街道对自治项目的支持,业主也积极响应:有业主要搬家,把书架搬到了活动室;活动室建好后,要散味道,有业主拿来了家里的电风扇;1号楼业主捐了书、4号楼业主捐了画;还有业主担心水泥地面容易产生灰尘,出资购买了地坪漆。提到活动室的改建过程,顾庆华介绍说,“物业人也都主动成为志愿者,闲暇时,大家来帮忙粉刷墙面,给地面上漆……”记者 杨鹏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