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
改造后
徐汇区湖南街道辖区1.73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风貌区内诸多建筑及道路规划已近百年,基础硬件和生活设施日渐老化。一些“小梁薄板”房不仅产权多元、商居混用,而且生活设施不全、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如何让居住空间既保留历史风貌又满足居民需求,成为亟待破解的治理难题。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引领凝聚共治合力,积极实践“以片区治理赋能街区发展,以街区发展深化片区治理创新”的工作路径,实现围墙内外资源有效融合,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1+1+20”工作机制
今年6月,位于湖南街道辖区内的延庆路110弄地块征收项目完成100%签约选房,居住在这里近60年的居民告别“小梁薄板”房屋,喜迁新居。2021年底,该地块被正式列入徐汇区“三旧”变“三新”零星旧改范畴。一直以来,老房换新颜、老小区穿新衣、让居民过上新生活的“三旧”变“三新”,是徐汇区重点推进的民心工程。
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城市更新工程项目,注重发挥党组织、党员在延庆路110弄等旧改一线的积极作用,坚持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并形成“1+1+20”工作机制。第一个“1”即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延庆路110弄旧改征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分析研判、协调推进;第二个“1”即成立延庆路110弄及周边地块零星旧改临时党支部,由居民区包保领导担任书记,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副书记,机关联络员以及派出所、市场监督所、综合行政执法队等协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委员,街道纪工委全程参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零星旧改项目中的攻坚克难作用;“20”即成立20个由1名机关干部、1名居委干部和征收事务所同志组成的攻坚组,详细了解、逐一研判弄内有特别生活困难或特殊情况的居民状况,精准确立攻坚策略,通过市场执法、拆违约谈、政策宣传等方式提高征收效率。
党组织引领各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市场执法、拆违约谈、政策宣传等方式,形成组合拳,大大提高了征收效率。
探索“旧改系列工作法”
延庆路110弄旧改的裉节,在于房屋主体复杂多元,小面馆、饺子店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有居民把沿街商铺外租,每月拥有固定收入来源,好比捧着一只生蛋的“金鸡”,因此担心旧改影响每月的收入。有居民将父亲生前经营的店铺出租,成为家庭固定收入的来源。居民区党总支了解情况后,一趟趟上门向其解释政策,还主动帮助其联系找到了工作。这户居民不仅很快同意签约,还主动帮助做街坊邻居的思想工作。
此次征收的实住居民中,老年人占一半以上。一名百岁老人的家人强烈反对旧改,表示老人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街区的生活,往来就医也很方便。得知老人是为了方便就医的缘故,旧改领导工作组就联动居民区党总支一起排摸周边出租房屋信息,并通过共建单位帮助寻找合适过渡房源。百岁老人家人深表感谢,一致同意签约……在延庆路110弄旧改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街道党工委通过风貌区旧改“四法”走进群众之中,为顺利推进旧改奠定了基础。精细排摸法——联合征收单位,对征收地块情况实地走访,摸清房屋信息、人口户数等基本信息。党员带头法——凝聚居民区党总支委员、党员骨干、楼组长,带头上门征询居民意愿,收集居民诉求。邻里共情法——充分发挥邻里之间容易产生共鸣的优势,润物无声地推动旧改工作有序推进。一户一策法——发挥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作用,会同居委会针对居民的不同利益诉求,精准解疑释惑,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针对延庆路110弄部分孤老、大病老人等居民确实存在民生保障方面需求的实情,选派具有丰富社区实践经验、熟悉民生领域政策的机关干部,一对一入户宣传民政方面相关政策,帮助居民解决民生领域实际困难。
努力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旧改、房屋修缮等硬件设施的提升,街道党工委同步借助“美丽家园”工程引导居民区软环境的提升。比如,陕新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搭建起居民议事平台,仅围绕小区的更新改造,居民就主动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可行性的建议。
陕西南路188弄,又名纪家花园,建造于1927年,是上海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弄内每个门牌号前,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花园,公共庭院加公共道路占地面积超3000平方米。经年累月,这里陆续出现多处违法建筑,自建的厨卫间、车棚、杂物间混乱不堪,成为引发邻里矛盾的“导火索”。而普遍私拉电线的现象,成为居民身边较大的安全隐患。
“能否参照隔壁弄堂把花园围墙改造成栏杆,让绿意透出来?”“可是‘透绿’后家中隐私能否保障?”一场关于花园是否要打开围墙的居民听证会后,陕西南路188弄采取了“一花园一方案”的做法,让19座庭院都有了契合居民需求的新貌。
为恢复纪家花园庭院原有面貌,提升花园住宅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指数,2022年夏天,湖南街道启动陕西南路188弄推进“美丽家园”改造项目。
此次改造,居民区通过摸底排查、走访调研,结合居民提出的实际诉求,努力满足个性化需求。修剪老树,铺上草坪、石子路,嵌入座椅是标配,街道“美丽家园”工作小组还根据每个花园不同结构和居住人员特点,提出“一花园一方案”。
比如,围绕屋前小花园“要不要打开围墙”,相关工作小区牵头下就开了数次听证会。有居民提议:希望参照隔壁弄堂,将花园围墙改为栏杆样式,绿意透出来。但也有质疑的声音:会不会让家中隐私外露?
听证会现场,街道、居委会各方研究绿植,协调不同方案,最终选择打开围墙,同时补种较密绿植进行视线上的遮挡,消除居民顾虑。同时,还有晾衣架、长椅位置,景观灯、信报箱样式的改造,也在居民充分参与、良性互动中一一落定。
经过一系列美丽蜕变,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花园洋房,又焕发出新活力。湖南街道党工委进一步以党建引领协同推进片区治理,以打造特色提升片区治理复合效能,以多方联动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街区高质量发展。湖南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