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院长、东亚研究院院长江静教授主持开幕式
11月6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东亚研究院承办的“东亚视域下的中日文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来自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韩国蔚山大学、日本东北文化学园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齐聚钱塘江畔,就本次会议的主题——“东亚艺术的本真、延连与演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探讨。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以《“汉字民族”的过去与未来》为题做首个报告。他从2009年鸠山由纪夫就任日本首相时提出的“东亚共同体”谈起,进而指出,东亚各国共享汉字的历史,从7至19世纪末的一千余年间,汉字作为东亚诸国之间笔谈沟通的共同文字,事实上汉字就已成为东亚的“世界语”,尽管近代以来西力东渐,汉字文化圈在东亚趋于解体,但是汉字的表意功能与作为连接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纽带依然给了我们畅想“汉字民族”在未来再次崛起的愿景。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建立分析了在日本茶道中,作为生火烧水的重要道具,“风炉”与“地炉”皆可溯源至中国文化,但绝非对中国的“风炉”与“地炉”的简单翻版,而是加入了诸多创意,将日本茶道本土化发展的特点总结为哲理具像化,宗教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副教授李幸哲则认为,茶文化自东亚诞生以来,已成为全世界人享有的文化。中韩日三国的茶文化相互传播,形成相似而又不同的风格。到了近现代,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中国台湾的“茶艺”体现了茶文化上的东亚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研讨会上,韩国蔚山大学教授鲁成焕讲《韩国佛画中的日本妖怪》,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汪小洋论《东亚地区墓室壁画的遗存分布与研究意义》,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刘中玉报告《〈风会图〉中的晚明形相》,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国栋细说《民俗学视域下的三角缘神兽镜与前方后圆坟》,让人对东亚艺术的不同门类及其传统,有了丰富的认识。
在印谱图录和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近代以前的篆刻家中女性屈指可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与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凌超研究从活跃于明清之际、第一位获得广泛认可和推崇的中国女性篆刻家韩约素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出一位“闺秀”是如何为后世文人包括日本篆刻家所接受的。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韩天雍以平安时代作为考察日本书法吸收中国书法的案例,认为一部日本的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外来文化的吸收史。在不同的时期里,来自中国大陆的书法潮流随着中国王朝的更替,像不断起伏的波涛一样涌入日本。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副教授柴可辅的报告题目为《主体叙事的建构:论东亚艺术的“东亚性”》。他认为,在艺术史上,“东亚艺术”并非东亚地区的观念自觉,而是作为某种“旁证”素材,发生于欧洲艺术叙事的近现代折变之中。因此我们今日所谈论的“东亚艺术”,其语义结构基本是接受于欧洲的叙事框架。鉴于此,“东亚艺术”研究应当有意识地唤回“东亚”这一主词。
学者们总结道,东亚艺术是东亚思想与东亚历史延连与演变的见证。东亚各国艺术文化的融摄互动与古今流变,为中日韩等国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刘旭 王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