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一条免费公交环线惠及群众四十余万人次 “红美人”橘园里 果农管护忙 小镇里的“独臂艺术家” 文化特派员: 让崭新的乡村文化舞动起来 “未来农场”描绘现代农业图景 从“卫国”功臣到非遗传承人,湖笔“工匠”不简单
第04版:浔沪之窗 2024-09-04

从“卫国”功臣到非遗传承人,湖笔“工匠”不简单

在非遗保护中,传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一“钻”就是几十年、一守就是一辈子,“湖笔小镇”湖州南浔善琏镇的吕卫国就是这样的人。今年66岁的他仍在善琏镇春风湖笔厂埋头研究湖笔的创新工艺,“从小看着身边的人做笔长大,耳濡目染,对湖笔很有感情”。

吕卫国人如其名,18岁时就毅然参军入伍,战场上用生命捍卫国家主权,战后被授予三等功。退役后,他以一腔热忱回到家乡,来到善琏湖笔厂,从学徒工开始,师承金妙青、胡祖良等制笔名师,刻苦磨炼手艺,不断提升制笔技艺。

湖笔制作讲究“三年学徒,四年伴做”,一共要7年才能“出师”,而7年时间原则上仅能学精一道大工序。“我们这一行,笔做不好是不能服人的。”吕卫国说这是师父曾再三告诫自己的话。他踏实肯干、天赋聪颖,加上师父的倾囊相授,吕卫国的做笔技术很快超越同龄者,跻身制笔手艺人的“第一梯队”。

20世纪90年代,善琏的湖笔厂迎来改制潮,吕卫国以敢打敢拼的精神,用500元的启动资金创办了春风湖笔厂。

二十多年过去,如今,在吕卫国的带领下,春风湖笔厂已发展成一家年销量50万支、年销售额700万元的现代毛笔生产企业。

为了保证每支笔的质量,吕卫国创新管理制度,按工作时长给笔工计算薪酬。他解释:“这样才能让笔工静心做精品,保证每一支笔的质量。”

“守住了湖颖,就守住了湖笔。”这是吕卫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企业发展渐趋平稳,但凭借部队锻炼出来的韧劲,吕卫国始终坚持铆在一线,对各种毛料和制笔的工艺质量控制严而有细,保证产品品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是因为喜欢才坚持到现在,一直不停地学习,结果越学越有劲。”在吕卫国看来,湖笔制作虽然是传统技艺,但还是离不开技术创新,为此,在传统制笔技法的120道工序中,吕卫国又加出了“去浮毛”“干挑没头”“盘头”与“湖笔出厂前对笔杆和挂绳进行细化处理”这4道工序。

他介绍,“去浮毛”是笔头结好后,把笔头的浮毛彻底去干净;“干挑没头”是为了让毛笔在书写时,笔锋收得好,不容易分叉;“盘头”就是对笔锋进行二次加工。也正是因为这4道独家工序,春风湖笔厂出产的湖笔凭借着精湛的品质,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吕卫国带队研制的新系列产品,笔杆能防弯曲,笔尖能防脱毛,成为了业界的标杆。他也因此收获了《一种改进型适合书写习惯的毛笔》和《毛笔笔杆抛光机》等6项新型实用专利。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吕卫国放不下做了半辈子的手艺,仍旧一坐一整天,不停地择笔,并参与制作研发、遴选学徒,坚持根据湖笔传统制作工序和自己的经验技术,持续精进技术。这两年,他还研究上了直播带货,每天花3个小时坐在屏幕前和“笔友”们交流湖笔心得,通过短视频引流,企业电商销量已占到总销量的50%以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