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16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新江苏传媒(中国江苏网)承办的2024年“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溧阳市博物馆、宜兴市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4家博物馆,切身感受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和文脉底蕴。
“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致力于组织多家主流媒体走进江苏各地的中小型博物馆,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及相关博物馆持续进行深入交流,充分发掘更具创新特质的文博资源。同时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构建宣传矩阵,打响活动品牌,促进博物馆与社会公众“双向奔赴”,助力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溧阳市博物馆:今年参观人次突破60万
10月15日,“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走进溧阳市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建筑外形以东汉时期文学家蔡邕制作的焦尾琴为原型,造型独特。这是一座年轻的新馆,但里面收藏着溧阳几代文物工作者几十年辛勤工作所积累下的数千件文物,承载了溧阳千年的记忆。
据溧阳市博物馆馆长董珊珊介绍,溧阳市博物馆作为城市地标,造型很有特色,再加上馆内丰富的文物藏品,近年来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盛地。到目前为止,今年前来参观的游客人数已经突破60万。
为了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拓宽溧阳市博物馆的影响力,近年来他们不断挖掘、研究溧阳文化名人和考古新发现,开展了如“姜丹书、董丹东、陈晓楠等溧阳名人的书画文献展”“濑水汤汤溧阳考古展”等一系列具有溧阳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探索”,来展示文化魅力。
宜兴市博物馆:馆藏35811件/套藏品
10月15日下午,“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来到宜兴市博物馆,了解宜兴7000多年的制陶史和2000多年的建县史。
宜兴市博物馆建于2017年,在今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宜兴地区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体系完整、器类丰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藏品共有3581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3件,包括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71件、三级文物64件。
截至目前,宜兴市博物馆今年接待人次已近80万,已超过去年的接待总人次。“评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就是寻找差距、补足短板的过程,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队伍建设、强化学术水平,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宜兴的故事,让陶都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宜兴市博物馆馆长郝殿峰表示。
江阴市博物馆:600多年前的手术刀长什么样?
10月16日上午,“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来到江阴市博物馆。该馆今年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江阴市博物馆有一套明代的医疗器械手术用具,曾在央视大型中医文化系列纪录片《大国医·千金方》中亮过相。这套用具是1974年在长泾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墓主人是明朝初期中医外科名家夏颧。这套器械距今至少有600多年历史,其中有的刀刀口扁平、刃口短,用于切割小面积皮肤;有的刀形似柳叶、刃口较长,用于切割较大面积皮肤,其外形与现代医用手术刀相似。这组文物对于研究古代中医外科手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进一步佐证了江阴中医之乡的悠久历史。
对于当前社会上的文博热,江阴市博物馆馆长翁雪花表示,一方面这是文博人施展才华的好时候,另一方面也是动力,促使文博人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博物馆这个阵地,发挥好博物馆文化传承的功能。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怎样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10月16日下午,“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来到“年轻”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探寻该馆在全国中小博物馆里“突出重围”的创新发展之路。
该馆于2020年6月28日正式开馆,今年不仅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还获得中国博物馆协会设立、组织推介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这可是每年仅2-3家博物馆才获此殊荣。
为丰富博物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形态,2021年6月,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启“博物馆演绎”项目,成立了全国博物馆首个素人演绎组织——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这是面向公众招募的公益性社团,目前已完成以馆藏文物“双鸾瑞兽纹铜镜”“银槎杯”为原型的原创剧目《身临其“镜”》《寻槎记》《水》的编排,定期进行演出,服务观众超5万人次。
“走自己的路是很难的事,大博物馆的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中小博物馆,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应该有一个标准答案,多元化会让文博行业变得更有意思。”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看来,“博物”是博物馆的分内之事,讲好本土故事、传递情感价值是打破“千馆一面”同质化困局的好办法。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