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小启 光荣榜 旧住房成套改造中的“外龙山”故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12-25
全力回应居民期盼,龙山新村64户居民陆续回搬“新家”

旧住房成套改造中的“外龙山”故事

郭爽

近日,徐汇区枫林街道龙山新村20、22、24号一派喜气洋洋,这3幢不成套房屋成功完成了原址改建,64户居民陆续交房回搬,“外龙山”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十年旧居变“新家”

64岁的成先生在龙山新村的“外龙山”住了30年。“外龙山”,指的是龙山新村最外侧20、22、24号这3幢居民楼。2022年1月,“外龙山”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征询最后一位业主签约,实现了意愿征询率和签约率的“双百”。近两年后,居民们来到交付现场,看到曾经的旧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

新家什么样?用居民成先生的话讲:“大变样!”不仅直接变为“电梯房”,作为边套住户,他的新家厨卫客厅全明。“交付的时候已经是精装,地板、瓷砖、门、厨房炉灶、油烟机、热水器等都是装好的知名品牌,卫生间干湿分离,设施一应俱全,原来的小壁橱也被巧妙地保留了下来,几乎可以直接拎包入住。”因窗外就是马路,并紧靠上海体育场,楼体采用了保温材料,窗子全部采用双层隔音中间夹自动百叶窗,阳台在精装修的基础上还安装了可升降的衣架,方便居民洗晒。

拿到新房后,成先生开始陆陆续续地进行“软装”,柜子、桌子、电视机、电冰箱,客厅里也摆上了成套的饭桌椅,看着让人心情舒畅。成先生还告诉记者,在厨房的水槽下方,贴心地预留了净水设备的插座和水管,“我家楼下阿婆的孩子看了,立刻就给父母添置了净水设备。现在老两口不但住上了全装修的新房,还在厨房用上了直饮水”。而最让成先生感慨的是,改造后,邻里再也不用像之前一样共用厨卫了,“不仅生活品质提升了,还免除了很多尴尬”。

改造方案首开先河

枫林街道管理办闵晓华从事了十多年的基层老旧房屋旧改工作,回想起“外龙山”的旧改项目时,他感慨颇多。此前,老旧公房的改建大多采取“贴扩建”模式,即在原有格局整体不做大变动的基础上,楼体向外扩建以增加卫生间、厨房等面积,然而,“外龙山”紧贴马路,周围更是高楼、小区林立,“可以说四周都是‘红线’,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原有的经验进行扩建。而全部重建的话,现有空间也无法满足新型小区对绿化、停车等方面的硬性要求”。

面积无法扩大,但居民的使用空间必须扩大。如何将这两个矛盾的命题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政府帮忙请来旧改专家,现场勘查,搭脉号诊;另一方面,街道联合居委脚踏实地走访,倾听居民心声。规划先行,再深挖潜能。

在满足居住条件改善的大前提下,改造方案前前后后出了很多套。“经常有了好点子,就投放在会议室大屏幕上,一屋子专业人士看过后之一起探讨,哪里可行、哪里不行,其间无数次地修改、论证,就是为了把方案精准落地、把居民对新家的向往变成现实。”闵晓华回忆,因为每个家庭的要求都不一样,旧改团队几乎对每户人家的施工方案都挨个“过”了一遍,“比如这一家效果图出来以后,哪怕房间里一个插座预留合不合理,我们都要细致讨论”。

多方协力之下,“外龙山”的方案实现了创新——采取结构性恢复大修加贴扩建,如此既能将整个小区占地控制在红线内,又能让居民套内的实际使用面积有所扩大。“整个方案几乎重建了楼体,不再是以往通过墙体‘夹’出来,而是内里全部重新规划厨卫,整体建造、精装交付,能够彻底解决‘外龙山’居民的居住困难,也成了徐汇区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的一个新样本。”闵晓华说。

把好事做到居民心里

旧住房成套改造是好事,但彻底办好也殊为不易。意愿征询率和签约率两个100%的背后,是基层工作者日复一日的辛劳。

回忆起那段时间,龙山新村第一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蔡成哲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几乎连轴转,一个沟通电话打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外龙山”虽小,但不仅有居民,还有沿街商户,居民中老人多、租户多,有的房东常年不在本地。改建时,商户会涉及合同、货物存储、人员成本等问题;老人们则需要帮助他们联系过渡住处,联系搬家公司;有的家庭有内部矛盾,居委也要帮着联系解决……

工程规划实施期间,街道要做的是与区房管局等相关十来个条线部门的联系工作,而大量的居民工作则依托居民区完成。

比如,因为“外龙山”空间有限,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搭建脚手架会搭到旁边小区、施工有时会占用隔壁小区的空间,还有施工噪声、施工堆物等,都会给周围居民带来困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居民区党组织与居委会通力合作,一边与周围小区业委会、物业等充分协调,一边监督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堆物,及时清理施工场地,争取把相关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大量工作,终于争取到了周边小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一墙之隔的美晶家园甚至腾出了一块空地用于临时堆放“外龙山”施工物料。

近日,蔡成哲和同事们走进了居民刘阿婆的家。八十多岁的老人正在整理房间里的物品,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新家这么漂亮,收拾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你看这是我新买的柜子,这是孩子给我安装的净水设备……”

阿婆脸上洋溢的笑容深深地感染着蔡成哲,“看到他们满意的笑脸,就会觉得我们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所有的付出也都有意义”。

记者 郭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