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落地 荣誉榜 探索老旧小区“质价提升”新路径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04-17
宜川路街道针对物业服务“痛点”因地制宜破“困局”

探索老旧小区“质价提升”新路径

近日,依托融创网格联动会商和协同处置机制,在居委会全体人员、社区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等共同努力下,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农林101弄小区顺利完成物业费调价、物业选聘、物业合并工作,区域合并后首家物业公司正式入驻。

陷入物业“真空”窘境

农林小区(农林路101弄)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5个自然幢、14个门牌号组成,现有居民378户。因历史规划原因,小区长期处于“三区分治、物业管理不统一”的困境。其中,中山物业管理服务农林路101弄1—10号楼,服务仅限物业维修等管理事项;德易物业管理服务农林路101弄10—13号楼;而农林路101弄14—16号楼为动迁遗留片区,长期无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不统一,导致了小区问题频发,维修资金无法启用、公共设施维修依赖居民自筹、楼道灯损坏需挨家收钱、水管爆裂靠临时摊派、外来车辆占用小区停车位……

从“分散”到“融合”

在宜川路街道支持下,农林居民区党总支启动“破冰行动”,2021年居委会联合房管申请到区里“美丽家园”综合修缮服务,对小区全面修缮、攻克管线入地、停车位规划等技术难题,完成围墙合围、监控全覆盖、车位扩容等项目。改造期间,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历时3个月完成378户全覆盖走访。针对围墙建设争议,党员带头化解居民“怕占地”“嫌麻烦”等抵触情绪,使环境得以改善,居民信任度提升。14号楼张阿姨感慨:“现在晚上散步,再不用打手电筒躲着车走了!”

垃圾分类中暴露出的“开放式”管理弊端,农林居民区党总支借势推动“三区融合”,打破1—16号楼分治格局,组建跨片区联合党支部,吸纳3名楼组长进入党总支;整合原三区保洁力量,由街道居委代管托底收取垃圾清扫费及聘请清洁工服务,垃圾清运效率大大提升。2021年,经业主大会表决,小区正式实现“三区合一”,为物业选聘扫清体制障碍。

今年1月,新的业委会成立后,面对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再次把物业选聘提上日程,但同时也面临费用困局、信任危机、市场遇冷三重考验。

破解“物业费定价困局”

针对物业选聘过程中的三大痛点,农林居民区制定物业选聘标准。针对老旧小区规模小、没收入、收费低的特点,通过房办推荐定向对接3家具有老旧小区管理经验的物业企业,通过12轮四方会谈,探索“共享物业”模式,与相邻小区联合引入物业企业,通过规模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既保障服务质量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其中昶仰物业公司符合此标准,在双向选择意愿下,昶仰物业愿意接管农林小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多次召开会议,邀请居民共同探讨物业费定价等问题,最终确定了适合小区实际情况的物业费标准,充分体现了居民的参与和信任。

针对居民对物业费调整的疑虑,居民区党总支实施“党员包干织密红色网格”,将收费难题转化为民心凝聚工程。农林居民区还积极组建由社区社工带领20名在册党员、14名楼组长构成“多网格”,划分8个责任区开展大走访。逐户发放《物业服务需求调查表》,同步建立“一户一档”诉求清单。走访中发现,14—16号楼居民对“突然收费”有较大意见,于是楼老党员王师傅带头成立“宣讲队”向居民解释:“以前修水管还要出钱,现在能请专业物业,启动维修资金,钞票用在刀刃上啊!”同时,他们利用社区广场、老年活动开展“物业知识小课堂”12场,通过情景剧演示、对比案例等形式,直观呈现物业管理实效,最终得到居民的理解和认可。

目前,小区正推进停车管理规约制定和维修资金启用,计划通过“三驾马车”联动,实现从“有人管”到“管得好”的跨越。

宜川路街道 供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