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说起造型师,你首先想到的是服装还是发型?现在,还有一种专门从事家居空间造型的造型师,看看某知名网红花艺门店招聘家居造型师的要求,“不仅要有创意和好品味,还要稍有美术基础,了解配色、光影和构图的关系,同时熟知不同时代的家居风格和特点,擅于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既能还原经典的盖茨比式闺房,也能混搭出时髦的北欧风格公寓”,你就对这个职业的要求有多灵活、多严苛有所了解。
用她的话来说:“现代人的生活有点严肃,一本正经的,所以我想打造一个让他们放松身心的空间。”和国内家居造型师普遍师法西方,从西方文化中寻找灵感不同,胡蓉却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沧浪亭中的一处小馆翠玲珑最终成就了胡蓉的“发呆亭”。
当然,“发呆亭”并非中规中矩的传统中式特色,“以光为屏,将风做景”,胡蓉大量运用了轻盈的现代材料,造就了一个颇为时尚的休憩空间。看似无用,但其实蕴藏着功力和锋芒,这是胡蓉的风格。彼时,时尚家居杂志《安邸》刚刚创刊,在大学学习服装设计,而后又成为时装造型编辑的胡蓉看到招聘的消息相当心动,便自动请缨。“我是一个对创造充满热情的人,时装造型师给出的创作空间比较有限,而静物造型的家居空间反而更有发挥的余地。”胡蓉坦言,从事这个职业,最初自己也有过手忙脚乱的时候。比如,有一次她被美国抽象主义大师罗斯科的绘画打动,希望从中吸取灵感进行创作。但是在整个家居空间的布局和构思中,胡蓉不断地做着改变,为了得到她心目中想要的感觉,最初的构思和调整后的呈现完全不同。
“坚持初衷很重要,”胡蓉坦言,空间造型创作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在与物、与空间、与光线、与色彩“沟通”的同时,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而能创造出理想的空间氛围,并不是随性而为的事情,这个职业有风险、有压力,大局和细节都要牢牢把握。
和国内其他同行不同,胡蓉很早就迷恋上了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在西方艺术中寻找灵感,她的日常闲暇也被博物馆的唐宋字画、瓷器、古董器具“装满”了。“东方美学,是我一直在探索和锤炼的风格。”
潜心创作的家居空间造型师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与服务对象、拍摄对象、摄影摄像师、编辑、剪辑师等各个环节人物不断沟通的职业。与摄影师的沟通,也是至关重要。家居空间造型师王悦就因为这样的机缘,和摄影师关里走到了一起。“彼此合作非常有默契,我们因为一起工作而结缘。”
“国内关于家具拍摄的造型师确实不多,这个职业也很容易被甲方忽略,他们大致会觉得我有摄影师和前期方案为什么还要造型师?”王悦坦言,“在视觉内容创作的过程中,除了摄影师对光线构图的把控之外,优秀的造型师对空间风格的营造、角度的选择、产品的状态落位,搭配得恰到好处,会对照片起到关键的影响力。”
驾轻就熟创作美妙无比的家居大片的同时,亲自动手把家扮靓也是家居造型师的拿手好戏。造型师罗杰有一张娃娃脸,看上去和几年前入行时无异,但工作上的磨炼却让他在装点自己的居住空间时也举重若轻。
出于职业敏感,喜欢收藏、观察的罗杰,对就地取材的旧物再造有着自己的心得。
就比如,当初租了38平方米的小屋,罗杰并没有花太多的成本来重新装潢。他在整个空间做了一番观察之后,便对大框架胸有成竹。他先将连接卧室与内阳台的承重结构刷成了孔雀蓝,抢眼的强烈色彩使毫无隔断的主空间主动划分了层次。对空间光线颇为敏感的他,还观察了窗户进光的角度,把向阳面刷成了偏冷的灰色,向阴面则稍带暖调,让整个家居空间在视觉色彩上得以平衡。
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罗杰用很小的成本把房东留下的鞋柜、储物架、衣柜等旧家具用白色粉刷一新后,在细节处用金色丙烯颜料勾勒几笔,这些原本深色调的经年老古董瞬间就变成了时尚家居单品。
工作之中,罗杰曾经无意中砸碎过一尊石膏像。根据房间的布局,他略加思索,便灵感闪现,一只灯泡、一个珊瑚标本,和石膏像结合,就成了为整个房间量身定制的台灯。而那只“80后”的玻璃移门立柜,则被他用来装载自己常年以来收藏的各种玻璃瓶和瓷器,大胆的混搭之中,复古又时尚的气息迎面而来。
用罗杰的话来说,因为职业的要求,家居空间造型师通常都有恋物癖,是严苛的完美主义者,但也正因为是一丝不苟的视觉“动物”,这样的职业素养也反哺了家居空间造型师的日常生活。
“我很看好家居造型师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一方面,市场的需求量在增加;另一方面,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比较少。”胡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坦言家居造型师的可塑性很强,蜕变的机会很多。有独特的美学追求,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信手拈来的美好生活,家居空间造型师成了上海这个城市中特立独行,活得有滋有味的一群职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