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我上过电台 谷静唯松响(中国画) 感恩绿叶台 一花一世界 围棋之美 允吉先生
第19版:夜光杯 2019-03-04

允吉先生

邵毅平

陈允吉先生是我无锡老乡,那一口夹杂沪语腔的无锡普通话,别人听来或许要费些理解,我听来则活色生香,分外亲切,自信比“十分”还要多领会些。近代以来,我家乡除了打铁、磨豆腐、抬轿子这三种行业,泥娃娃这种土产工艺品(均见《围城》),还颇出了些优秀学人。我虽无缘识荆,但看钱钟书、杨绛写的文章书信,读杨必译的萨克雷的《名利场》,总疑心他们开口说起话来,也必定是允吉先生似的无锡普通话,于是就对乡贤们多了一份亲近感。

允吉先生口才甚佳,又气场强大,凡群聚时有他在场,则必听他朗声大语,指点学术,八卦学人,时时爆出哄堂大笑。凡遇此等场合,即便有要紧事,我也必不愿离去,且往往率先失笑,因熟悉其无锡普通话也。回想起来,复旦中文群星璀璨时,那自由而无用的风里,曾交飞着各种方言普通话:朱东润先生的泰兴普通话,贾植芳先生的山西普通话,王运熙先生的金山普通话,章培恒先生的绍兴普通话……有时也不免杞忧,随着这些方言普通话的渐次消歇,复旦的风还会那么自由而无用么?好在我们还有允吉先生的无锡普通话。

记得有一次,在相辉堂对面的中文系老楼里,允吉先生在古典组的小会上发言,大意是对古文考试方式有些异议:“伊个带点点头的字顶难弄……”(那种带点的字最难对付)瞬时就觉得说到我心里去了。那时我刚留校任教不久,暑假里常被组织去参加各种阅卷,面对铺天盖地的试卷昏头涨脑,除了不懂作文评分怎么可以精确到分,尤其头疼批改那些带点的古文字词,非要考生说出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古文本来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每个字词的意思都随上下文起舞,除非是专门研究古汉语语法的,否则真有必要去纠结成分作用吗?但那时我既无自信也不敢说,现经允吉先生坦率地说出来,他又是那么有学问的人,可见得我的腹诽不无道理了。也许托允吉先生快人快语的福,后来人家就不找我们去阅卷了,我也得以从昏头涨脑中解脱出来。

上海古籍出版社组织编撰“十大”系列丛刊,允吉先生邀我参加他主编的《十大文学畸人》。不同于一般的“诗人”、“画家”之类选题,“文学畸人”是允吉先生自己选定的题目,旨在表彰背俗反常却才华卓荦之士,在该系列丛刊中显得独树一帜。允吉先生确定了主题和写法,然后就放任大家自由去写;而让我写的任情放诞的唐寅,又是合我口味让我喜欢的(又有谁会不喜欢唐寅呢);所以整个过程觉得很是享受,也由着己意借题发挥了一通。后来他编自己的荣休纪念文集,又邀我写了篇关于《桃花庵歌》的短文,我又借题发挥了一通文人的精神突围之类,其实也是有允吉先生的影子在里面的。

允吉先生的学问,尤其是关于佛学的,我是无缘置喙的。但是拜读他的大作,跨界越野,出梵入华,精彩纷呈,胜意迭出,却每让我想起“比较文学”。说起风行一时的“比较文学”,很多人似乎更喜欢坐而论道,在各种概念理论里打转转;允吉先生则并不标榜什么,只是把一篇篇大作端出来,便成为斯界绕不开的经典。

关于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允吉先生当然是预流的,什么弗洛伊德、变态心理,他都下过相当的功夫,却并不掉弄概念理论,而只是切切实实地去践行。在这两个方面,他都是我效颦的榜样。

其实仔细想来,我既无荣幸听允吉先生的课,学业也无缘得到他的指点,侥幸有所收获,皆得自他的大作或謦欬。算算到今年秋天,我在复旦就满四十年了,认识允吉先生也该很久了吧。有一首歌唱道,时间都去哪了?但在我的印象中,时间好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允吉先生。每次见到他,哪怕是我浪迹海外多年倦游归来,哪怕我自己已越来越有迟暮之感,允吉先生却必定还是老样子,简直就跟几十年前初见时一样。他的身板总是那么瘦削硬朗,镜片后面的眼神也总是那么睿智,好像洞穿了人生与学问的真谛,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每次在校园里或学校旁边某条“国”字头“政”字头的马路上,邂逅快步行走中的允吉先生,听他一声中气十足的无锡普通话招呼:“毅平兄……”,我即便正好有些消沉,也会顿时振作起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