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海报
战争音乐史诗《音乐家》昨天正式定档5月17日,并发布了概念海报。作为开幕影片,上周五《音乐家》拉开了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帷幕。这部中哈两国首部合拍影片根据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改编而成,由国家一级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胡军、袁泉、阿鲁赞·加佐别可娃、贝里克·艾特占诺夫等中哈两国知名实力演员联袂出演。
讲述冼星海艰难岁月
电影《音乐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国传奇音乐家冼星海在莫斯科参加后期制作工作,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得他流离失所,几经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冼星海幸得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用音乐慰藉了战争中百姓苦难的心灵,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冼星海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熟悉,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史诗”,被誉为“第二国歌”,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孤身一人滞留哈萨克斯坦,那短暂而传奇的经历,却很少有人提起。今年恰逢《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电影《音乐家》获得冼星海女儿冼妮娜授权,特别选取了此段历史,为观众带来《黄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过程,讲述冼星海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为了最真实地还原冼星海对中哈友谊作出的贡献,整个拍摄团队竭尽所能,曾耗时两年在中哈两国实地走访,收集与冼星海有关的一手资料,被冼星海炽热的家国情怀和与哈国音乐家的真挚友谊深深打动。摄制组辗转中哈俄三地拍摄,前后历时近五年,先后有300人参加剧组,两万人参与拍摄。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见上图)也出身于音乐世家,他不仅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如数家珍,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角色特质,更是亲身上阵完成了多处拉小提琴、弹钢琴的镜头。
音乐与剧情相辅相成
据悉,《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来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一带一路”首倡演讲,它是中哈两国首部合拍的电影。自开拍,《音乐家》就受到多方瞩目。影片不仅入围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还被选为电影节开幕影片。上周末《音乐家》不负众望,在超前放映中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与惊喜。
影片无论是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对主角精雕细琢的刻画,都凸显了其饱满的诚意。电影气势沉稳、情感细腻,在描述家国情怀与战争岁月方面彰显了宏大的格局,在展现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尤其是其外甥女卡拉姆卡斯一家相处时则细腻生动,引人共鸣。
而且影片的配乐温暖而大气磅礴,片中对音乐元素的使用也极为出彩,电影重现了冼星海修改《黄河大合唱》、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的全过程。影片中的多处高潮部分,都是通过经典歌曲来推动的,音乐与剧情的相辅相成,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的出现,令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当影片奏响《神圣之战》时观众更是自发打起节拍来。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