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
编者按:九月,教师节与中秋节接踵而至。感恩、思念,是共同的主题。今起刊登一组相关稿件。
今年的中秋提前过,只因受邀“红山月铜山情”中秋赏月活动。
赏月活动安排周到,前有晚餐,后有演出。尝的是“红山宴”,以前未见识的,有鱼唇,有清蒸枣林湖蟹,有素炒野蘑菇,都是这方水土的特色产出。餐厅在湖边,可以边吃边赏景。秋天,暮色,枣林湖静若处子,湖的东面,一轮皎月缓缓升起。主人邀约喝点白酒,爽快地应允。对酒当歌,才不辜负如此美景、美味。同桌的舞台指导也主动要求喝一点,毕竟入秋了,夜凉如水,演出场地在湖边,更是凉意袭人,喝点白的,暖暖胃。整个就餐过程,不需要按职场规则轮番敬酒,想喝了,遥相举杯,不竞技不逞能,惬意最好,微醺才佳。
吃过晚饭,走入旷野,夜的清凉瞬即裹挟我们,薄衫短裙,不由自主哆嗦,好在肚里有酒,不惧。明月已在高空,浑圆明亮,清辉满堂。湖里,渔网箱笼得剪影一派水墨诗意,龙舟覆盖着油布泊在岸边,一片梢头有数枝蒲棒的蒲草浸淫在月色里,紧邻它们,就是今晚演出的舞台,听说演职人员多从镇江邀请,周边群众早早赶来就座,静候开场。
应该说,演出的品位超过我的想象,尤其是几个朗诵节目。不蹦不跳不唱不闹,单靠一只话筒,声音竟然有那么大的感染力。听一听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仿佛看见儒雅飘逸的老人在海峡那边,对着一轮明月,想起烟雨迷蒙的小巷,想起莲叶田田的江南,想起圆通寺里的母亲……这是一篇女声朗诵,朗诵的女子有一定文学素养,她将大师作品演绎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嫌甜,少一分嫌拙,我挑剔的耳朵没有找出一点瑕疵。另一篇男女声配乐诗朗诵好似对着月亮放歌,男声激越响亮,女声绵和清澈,关于团圆守候,关于岁月静好,关于现世安稳,诗意澎湃,这个夜晚如此美好。
除了朗诵,其他节目也体现出不俗的专业素养。单说诗歌朗诵,是想就这个话题,多说两句。很长一段时间,诗歌淡出我们视野。曾经,人们提到诗歌是羞怯的,是遮掩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都成为“有用”的东西,而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用不上的,虽然关乎心灵与精神,一概视为“无用”。今天,一切似乎又渐渐回来了。中秋之夜,一场“无用”之诗歌朗诵让我清洗尘埃,如月之皎皎,如风之飘飘。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村民与我一起共享这场精神的盛宴。这些白天还割稻子、栽白菜、收芝麻、摘扁豆的村民,月色朦胧,诗歌走近他们,他们的耳朵和我一起聆听余光中,湖上过来的风轻轻地吹,夜凉如水,却没有人离开。不是白天不劳累,是这些不能当饭吃当水喝的“无用”之诗,悄悄入驻他们心里,柔化了粗糙的神经,抚慰了劳苦和疲倦。我愿将今晚带着诗歌芬芳的月亮和那些粗糙的脸庞一起珍藏,在我的生活和创作里多一些“有用无用”的甄别和思考。
中秋吃汤圆,是我家的习惯。《“卡”进汤圆的母爱》,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