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琦华
晚上九点,每天忙于加班写代码的办公室IT男,在大学路上的本帮小馆吃碗排骨面,忽然看到个漂亮女生在对面时尚买手店里的试衣镜前扣好白衬衫后,朝男朋友露齿微笑,刹那间宛若跌入至情至性的学生时代。从CBD里走出的年轻白领,松开衣领,深深地吸了口气。从校园走出的那些充满活力大学生,跃跃欲试地望着灯火通明的写字楼。这一切与路旁闪烁的霓虹店招、杂货铺里橘黄色的光、四层楼高的涂鸦墙一起,在大学路上汇成这座城市东区最鲜亮的色彩。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学路,西起国定路、东到淞沪路,一头连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一头连着五角场的中央商务区,东西走向,长不到一公里。据说,大学路上聚集了100多家大小餐厅、40多家咖啡馆、10余家私人影院,还有书店、艺廊、桌游室等等,是上海滩这几年的网红之地。
大学路是东区著名的步道。关于步道,美国人简·雅各布斯的解释是“城市中主要的公共空间和最重要的‘器官’”。她写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定义了城市步道的作用。上海在几年前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鼓励整体的人性化步道设计,改善步行环境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大学路的步道有8米宽,很多临街的商铺都有“露天吧”的设计,在这种空间布局下,商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学路作贡献。当行人与那些坐着吃饭、喝酒、聊天的客人擦肩而过时,有如行走在巴黎左岸般的悠闲。
大学路的标识是步道,品位是趣味。意大利墙绘艺术家米罗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到大学路,乘吊机登高楼,完成了46米高的公益墙画和16米高的巨幅涂鸦。
古人云:“花不可以无蝶,石不可以无苔。”但到底是居于城市之中,只能“以墙画当山水,以涂鸦当花囿”,细细咀嚼,这亦中亦洋的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情趣。
走在大学路上东瞧西看,往往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洞悉功利社会里商家的自嘲与调侃。某家小酒馆的霓虹灯写道“不喝酒来人间干嘛”,乍一看是性情之语,仔细想来,谋的还是稻粱生计,不去喝一杯,你就真是铁石心肠了。烧烤店的招幌是“等你送上门”,是计穷虑尽后的灵机顿通?还是餐饮事业屡试屡败后的随波逐流?暂时放下压力,送上门去,吃顿烧烤,又何妨。
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懂得欣赏趣味的人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注定不会寂寞。趣味是大学路的后窗。罪过,罪过,钱钟书说小说里偷情的汉子总喜欢爬后窗,父亲开了门,请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小姐肯把灵魂与肉体完全交托的人,还是要从后窗进去的。这是玩笑话了。
大学路的趣味,实际上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