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左)和法比奥期待与沪上观众共迎新年本报记者郭新洋摄
为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而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作曲家叶聪,是上海人,趁着与苏黎世歌剧院音乐总监法比奥·路易斯联袂为上海大剧院打造两场音乐会的契机,他可以在家乡跨年了——今晚,法比奥指挥上海歌剧院演绎以歌剧为主题的新年音乐会;明晚,他还将带来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紧随其后的是由叶聪指挥的《乐响四季》跨年音乐会,沪上朗诵名家乔榛、歌唱家吴碧霞等将联袂展现岁月更迭。演出前,这两位中西指挥家进行了一番对话。
在家跨年?
记不起来了>>>
上一次在家跨年是什么时候?啊,这个问题啊……叶聪思索了许久:“这个,实在记不起来了呀!”出生在上海的叶聪,5岁进入上音附小,13岁进入上音附中,接着读上音。从大学起,他就时常在节假日跟着小分队到处演出。当时,他不仅要背着手风琴演奏,还要学跳舞、做几个亮相动作。几十年来,他的节日都是和观众一起度过的。他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的天职,应该和观众在一起,不过,这次跨年我太太也来上海了,家人和工作,两边不耽误。”
至于意大利中生代指挥家法比奥·路易斯,则略微考虑了一下,“上一次在家里跨年是5年前了。”在他看来,“音乐家在周末或节假日工作,是一件好事,与一般人感觉的‘周末加班’完全是两码事。音乐家是最美好的工作,每天都能沉浸在我最喜欢的音乐里,还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我就会有双倍乃至三倍的快乐。”
指挥秘籍?
都是逼出来的>>>
如今,长期在同一个交响乐团指挥的“专注型”指挥越来越少,空中飞人型指挥越来越多。法比奥坦言,自己介于两者之间。因为只专注于一个乐团的指挥,未必有益于乐团和指挥本人的成长——文化艺术贵在交流与交融。一方面,乐团希望吸收更多的客席指挥,以丰富自身的曲风。而指挥,也可以在“跳团”的过程中,学习处理不同曲目的经验。乐团与指挥,是彼此教学相长的关系。因而,指挥就成了一个需要高度适应能力的职业。
面对新作品,如何能快速掌握关键?叶聪当年只花了5天时间就带着乐团演奏8首全新作品登台的故事,至今被业内津津乐道。上世纪80年代,叶聪跟着一位国际著名指挥学习指挥技法。对方的办法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标注重点、一目十行地背下各种符号,并形成鲜明的风格。叶聪,人如其名,聪明。他模仿了几次,愣是也把自己“逼”到这个快节奏里,且以大量现代曲目为练习对象——现代曲目都是“怪招频出”,毫无古典金曲的“套路”。慢慢地,他就适应了这种高效学习法……
法比奥也在一次“化险为夷”的过程中,逼迫自己跨越了“临界点”。那次演出颇为“惊险”,有一部钢琴协奏曲的总谱,直到演出前一两小时才送到。他不得不“现看、现排、现练”。他说,学习新作品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拿到新谱子一定要能快速抓到重点,把握作品里的主要信息,然后精确统一地一一传达给乐团。很多指挥年轻时都有可能为大师顶场,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救场中锻炼出来,这对指挥的要求就是:脑子要好,胆子要大,要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