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每天都感恩 粉墙黛瓦忆故乡(版画) 生命的铁砧 换个角度,便是晴天 红豆 细菌、病毒与病 岐黄之妙
第12版:夜光杯 2020-02-29

换个角度,便是晴天

邓光辉

前段时间,在微信中看到了一则信息:有一个人非常害怕感染新冠肺炎,呆在家里每天要无数次的量体温……在此次疫情中,有些人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有更多的人却被心理病毒传染,产生了不良心理的反应。

第一种反应是恐慌。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周围人的过度反应和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是导致人们心理恐慌的前三项因素。如果一个人认为空气中病毒无处不在,呼吸空气就可传染,再看到周围人不仅戴口罩,还穿着防护服,而又在网上总是关注各种负面的信息,一定会开始恐慌。过度的心理恐慌不仅会引发从众行为,还会导致像反复量体温、洗涤等强迫性行为和应激反应,反而降低了人的免疫力。

其次是焦虑。焦虑有两种:一是期待性焦虑,比如有人总担心自己或家人会被感染,为此忧心忡忡,吃不好、睡不香。这种焦虑源自人们对未来的消极预期,从而开始杞人忧天。另一种则是现实性焦虑,比如我现在没办法工作、收入减少、有房贷要还等现实性问题,但焦虑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思维,寻找新的机会。就像2003年“非典”时期,大家也无法外出,但淘宝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线上购物模式。

还有一种反应叫愤怒。有时,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我们身处其中,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这时的我们容易变得敏感、脆弱和易激惹,但事实可能并不如此。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10天能做什么?在我国,10天建成了一座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呢!疫情发生后短短的一个多月,全国上万名医务工作者奔赴武汉。保持宽容的心态,传播正能量,才是我们面对疫情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最后一种反应就是抑郁。最近,微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等疫情过了,男人们就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女人坐月子容易得抑郁症。有人还为这句话配了一张图:一个穿睡衣的男人郁郁寡欢地坐在窗台边,落寞地看着窗外。也许这是疫情期间一部分人的写照。抑郁产生的深层原因往往来自于个体价值感、意义感、存在感的损害。疫情改变了我们惯有的生活形态,在家中的我们失去了与他人、工作的联结,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其实反过来想,正是疫情给了我们与自己、与家人联结的机会,我们可以沉下心来思考、看书、用心陪伴父母孩子……

换个角度,就是晴天!(作者为海军军医大学心理系教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