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晨曲(中国画) 桑葚 京、昆、评融于一炉 南洋咖啡南洋香 上海有味道 原木铅笔
第19版:夜光杯 2020-05-29

上海有味道

沈嘉禄

《上海老味道》是200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问世后得到积极反响,给了我莫大鼓舞。这本书里讲到的风味美食及其承载的人文故事,激起了读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以及人文生态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美好生活,值得珍惜。

现在,《上海老味道》续集要出版了,它延续了前一本的叙事基调。风味,依然是老旧的,朴素的,实在的,留下清晰的手工痕迹,甜蜜的烟火气在慢慢弥散,被我从记忆的角落里牵引出来。人,也包括上海弄堂里的大叔大妈、邻家小妹、小赤佬、老吃客、开私房菜馆的阿姨、笑傲江湖的食神、摆小吃摊的新上海人。文化精神与审美倾向我也努力向前看齐。

我不追求包罗万象,只写自己亲身的经验,有趣的所见所闻,表达草根阶层民众的普遍情感,努力展现上海人的集体性格与城市风骨。

《上海老味道》初版时,我请海上名家戴敦邦先生配了插图。戴先生对上海市井生活十分熟悉,旧时风味小吃的生态与从业人员的形象也了然于胸,他的作品为拙作增色不少,也可弥补文字的不足,又是诱导读者回望人间烟火的极妙媒介。这次《上海老味道》续集若请戴老插图,当然也是画龙点睛,但我知道戴先生每天在画室里忙活,冠状病毒大施淫威的那段日子,大家宅家避祸,他也没放下手中的画笔。这里剧透一下:戴老正在用中国画的形式演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批作品已于去年捐给了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我犹豫再三,终于不敢开口。

那么我就请三哥沈嘉荣出马。他以工业设计和儿童画创作有名于世,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联合国亚太地区插图展。三哥在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学非所用,用非专长,锅炉的熊熊烈焰又使他的眼睛深受伤害。回归专业也太晚,白白蹉跎了二十余年!不过重拾画笔后,无可争议地印证了一句西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三年前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吃剩有语》,我请他配了几幅插图,此次再请他为《上海老味道》续集配插图,从类型上看是儿童画,纳入中国画的系统来说则属于婴戏图,在美术史上是一个饶有情趣而不可小觑的画种。

我请二哥沈贻伟为本书写序言。他是我文学创作的引路人,他的创作以小说和影视剧为主,作品得过华表奖最佳编剧奖、捷克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省鲁迅文化艺术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上世纪六十年代二哥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在新疆大学读研,按政策回祖籍浙江绍兴当教师,后调到杭州,在浙江传媒大学任教一直到退休,春风杨柳,桃李芬芳。他们这一代知青与黑龙江知青相比,吃的苦更多,但理想主义色彩从未褪色,二哥尤其用力过猛,从此落下痼疾,退休后越发严重,现在只能在轮椅上怀想峥嵘,神驰江山了。

我们沈家并非王谢之类的名门望族,但仿佛也得到曲水流觞的惠泽,出了两个作家一个画家,没有辱没先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唐诗近来成了流行语,用在我们三兄弟身上也正好。我们分别定居杭州、青岛、上海,“关山万里明月夜,偏照诗人自白头”,不能长相见,唯有长相思。此次二哥三哥为小弟壮行,让我再次感受到血浓于水的骨肉情谊,而且兄弟三人在一本书里留下雪泥鸿爪,也算天涯共此时的纸上雅聚吧。

(此为作者《上海老味道续集》的跋,有删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