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影院复工倒计时:相约放映厅 她是科创板成功的幕后英雄 长江门户沧桑变  东海瀛洲奔小康
第2版:要闻 2020-07-19
崇明:向荒滩芦苇荡要地,建绿色宜居生态岛

长江门户沧桑变 东海瀛洲奔小康

园艺村迎来参观游客本报记者周馨摄

本报记者 李一能

7月18日,崇明区陈家镇瀛东村。35年前,这片土地还是滩涂,在老书记的带领下,6名勇士成为了第一批围垦开拓者。如今,瀛东村已经是崇明区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小康村”,这里的变迁正是崇明过去数十年间在小康路上飞奔的缩影。

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来到崇明岛,见证这里的人们在过去数十年间,是如何用坚韧与勤劳,让江海交汇处的“东海瀛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瀛东村 烂泥滩变“小康村”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最东端,1985年之前,地图上还没有这个名字。当时,第一任村书记陆文忠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围垦滩涂,向荒滩芦苇荡要地!一罐咸菜,200元,连他在内6个人,就是首次围垦的全部家当。之后的4年,陆书记又带领村民围出了2600多亩地,直到1989年,崇明岛上出现了瀛东村。截至1994年,瀛东村先后围垦出4000亩地。

刚围垦出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不能种粮食。陆文忠看准当时上海市场缺鱼的商机,带领村民们一边围垦,一边养鱼,为瀛东村赚了第一桶金。瀛东村自养鱼开始就坚定了集体发展模式,30多年来没有个体户,也没有民营企业,在崇明岛上第一个搞中华绒螯蟹种苗养殖,最早以集体模式发展农家乐,2014年又在崇明区最早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00年开始,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之后又引进了专业团队打造高端旅游。而村集体则继续运营东湖南湖游览区,升级完善生态体验园,村子的一部分现在成为了3A景区。

如今漫步在瀛东村的旅游度假区,能看到一栋栋别墅坐落其中,每到节假日周末基本预订一空,附近村民们也在度假区找到了工作。村民施考泉是度假区的水电工,也是当年最早跟随老书记围垦的6人之一。他告诉记者,现在一家四口住独栋二层别墅,拥有90股集体产权股,每月的生活补贴3120元,去年单股份分红就有6000元左右,即使啥事不干,一家的全年收入也有6万元左右。

“刚刚完成围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现在的生活简直是翻天覆地。”施考泉说,从一穷二白到如今家家户户有房有车,仿佛是一眨眼的事。在瀛东村的村史馆,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一切,1986年,人口32人,人均纯收入1100元,村总资产12.9万。2019年,人口238人,人均纯收入30000万,村总资产近1亿元。

园艺村 种黄杨走致富路

在位于崇明中部的港沿镇,就有一个以黄杨种植而闻名的村子,名叫园艺村。园艺村种植黄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是“崇派”造型黄杨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全村800户村民中,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3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2万余株,最长树龄超过200年,年产值数千万元。

2018年6月,园艺村入围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历经一年多时间打造,园艺村在保持并做强原有黄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呈现出“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

今年65岁的园艺村村民茅锦昌正在自家的黄杨林里修剪树枝,他的园子有个吉利的名字:“子孙满堂园”,因为放眼望去,园子里上百棵黄杨树全都是一棵老树的“子孙后代”。“开始是种着玩,没想到居然变成一辈子的事业。”家里种着3亩黄杨地的茅锦昌,和村里很多人一样,依靠售卖黄杨实现了致富,从1月至今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0万元。

去年下半年,港沿镇成立协会,邀请专家介绍黄杨造型技术诀窍,跟着专家学习造型黄杨盆景制作;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组织种植户参展盆景、园林展销会,去年园艺村已通过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促成30多万元销售额;推进“崇明黄杨”品牌化建设,已注册崇明岛黄杨商标,并申请崇明黄杨地理保护标志;同时,将打造成以“黄杨”为主题的乡村游。

合兴村 花卉园建生态岛

明年,中国花博会即将在崇明区举行。在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崇明港沿镇合兴村南侧,由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占地310亩的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启用在即,这一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的花卉工厂,正是崇明区坚持绿色、生态、科技产业定位的缩影。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颠覆传统花卉种植概念的一幕,花卉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发货等环节,全过程都在机械流水线上完成,310亩的花卉园只需要几十个工人,自动化程度之高令人惊叹。育苗车间与温室占地近10万平方米,这套全自动花卉苗床循环系统流水线全部投入运转后,可支持逾40万张穴盘同时进行生产,全部苗床摆满可容纳花苗8000万株以上,投产后的育苗中心可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

花卉园的负责人姜武告诉记者,这一产业园区的兴建,对附近村民而言,无疑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希望能够反哺当地老百姓,让鲜花产业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