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昨新增123例本土确诊病例 上海对口地区农产品“巡销”社区 申城评出20名“最美退役军人” 普陀区“搭台”助大学生就业 房贷一族LPR利率转换 手机银行三步轻松搞定 被“烧烤” 进“蒸笼” 战疫情  战高温
第9版:综合新闻/广告 2020-07-31
记者“全副武装”体验酷暑下浦东机场一线员工工作

被“烧烤” 进“蒸笼” 战疫情 战高温

连日来上海气温持续在34℃以上,浦东机场机坪上,无遮无挡,热浪滚滚,地面温度逼近60℃。这时候,还要承受飞机发动机余热和尾气的“熏烤”,还要穿戴防疫情的装备,还要高强度劳动,这是什么感受?而这就是浦东机场入境防输入联防联控单位海关、边检、机场一线工作者的“双战”(战疫情、战高温)日常。今天上午,记者也“全副武装”,体验机场一线员工的工作。

机坪地面温度将近60℃

今天上午9:23,从莫斯科飞到上海浦东机场的俄罗斯航空SU208航班落地后,停靠2号航站楼77号桥位。阳光直射下的机坪地面温度上升到将近60℃,早已等候在机坪上的入境航班保障人员全部就位。由于疫情原因,地面保障人员必须全部戴口罩、手套上岗,个别岗位还要在高温下穿防护服工作,工作环境更加艰苦。

按照入境航班闭环管理的要求,旅客要配合海关在机舱内接受登临检疫,必须分批下飞机,所以靠桥后在机舱内要停留更长时间。给飞机提供电源和空调的任务,就交给了桥载设备操作员,张磊就是其中之一。烈日下,张磊戴着口罩,身背20多斤的电缆设备进行接撤电操作,工作强度极高。头顶烈日,还要承受飞机发动机余热和尾气的“熏烤”,张磊工作不到十分钟就已满头大汗,“保障入境航班的时间比一般航班更长,一般航班大约40分钟,入境航班至少1个半小时以上。”

另一侧,飞机加油员陆冬青正和伙伴一起给飞机加油。他们靠近飞机引擎,测温枪显示,即便发动机已熄火,这里的气温也还是超过百摄氏度。飞机加油的地井接头有二三十公斤,加油接头十多公斤,为避免磕碰,都需重拿轻放。飞机加油员每次加油作业都需弯腰连接地井接头,高举过头顶连接加油接头,一天拆卸数十次。在加油过程中,他们需站立在指定位置,脚底发烫,头顶烈日,有时一站就是一个半小时。

机坪上更辛苦的工作可能是行李装卸员,因为要与入境旅客的行李接触,他们必须穿防护服。装卸员马海强说,一次作业要全副防护坚持几个小时,搬运行李时,没几分钟全身就浸泡在汗水中。今年3月以来,装卸迎来了一项新任务:“客舱载货”航班保障,货物被拆成“体积小、数量多”的散货,每个航班约有拆成一千多件的小件货物,一件件人工装入客舱,从机下拆板人员、客梯车上递货人员到舱门口接货人员要密切配合,协同操作。装卸人员克服各类保障困难,到7月中旬,已累计保障“客改货”航班800余架次。

每一个“大白”都汗流浃背

结束机坪上的采访后,记者要进入航站楼内入境航班全闭环环境,所以必须穿上全套防护服:帽子,N95口罩,第一层手套,连体防护服,鞋套,第二层手套,面罩……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依次穿戴上这些防护用品的记者,立刻感觉太热了,冒汗,呼吸困难,眼睛进了汗水,不免感叹:“那些穿着防护服工作的人,岂不是一直处于‘蒸笼’模式中?太辛苦了。”

为入境旅客服务的海关、边检、机场工作人员,人人都穿成“大白”。吴辉华是浦东机场交通保障部T2转运组组员,他们负责T2航站楼入境旅客的隔离转运工作。转运组人员要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来回走动,完成多个环节的工作,待入境旅客交接完毕后,才返回原岗位。T2转运组平均每天要转运1000多名入境旅客至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

在行李转盘旁,行李查询员张鹤婷告诉记者,他们要将转盘上的待提取行李搬至转盘一侧,按规定区域分类有序摆放。从转盘上将行李搬下、整理、排序、归拢,这些动作都是在穿着防护衣的状况下完成的,每次保障完航班脱下防护衣服,员工无一不是汗流浃背。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