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艺术工作室昨天开张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象征着丰收和希望的粮仓,曾是承载梦想的地方,而在享有“上海先民繁衍之地、历史文化之源”美誉的松江,这个梦的名字叫“云间粮仓”。松江古称“华亭”,西晋时别称“云间”,云间粮仓因而得名。
随着时代更迭和转变,被空置许久的粮仓悄然变身——双屋脊的“万担仓”成了艺术工作室,“修旧如旧”的红砖墙成了网红打卡地;还有那斑驳青砖修筑出的戴望舒笔下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或许遇不到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却能在被赋予新的功能、注入崭新文化内核的创意园区中,让梦升级、让爱延续。
昨日,云间粮仓云府游园会暨“秋季寻根 根深叶茂”2020年松江旅游节开幕式在云间粮仓举办,与此同时,“欢喜缘”王汝刚艺术工作室正式入驻。
圆一个梦
位于松江区松金公路10053号的云间粮仓,占地面积136亩,共68栋建筑,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这里保留着诸多特殊的历史文化记忆——明末徐光启代表作《农政全书》曾在此刊印;1705年及1707年,康熙曾两次行舟抵达,射矢逐猎;刻于1894年的《重修普照寺碑记》碑刻在云间粮仓被发掘。上世纪50年代,“南门粮库”在此落成,随后诞生米厂、面粉厂、饲料厂等,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松江粮食行业的发展演变。
2019年4月16日,18位两院院士启动云间粮仓项目。园区改造根据原有建筑特色融入松江历史文化,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借助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让老建筑变得时尚、科技。
站在晒谷场上,可以看到原有建筑留下的红瓦、青瓦在屋顶拼贴出科技文化元素,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屋面马赛克。而游走在园区内,“十鹿九回头”、“粮仓老设备”等10多处艺术涂鸦及雕塑装置也留下了年轻人自拍的身影。
指着粮仓靠河岸的8个巨型筒仓,负责园区改建运营的八号桥集团副总裁路坦告诉记者:“不久后这里将建成特别的‘筒仓艺术酒店’,人们可以从上至下一览整个园区风景,在这依稀‘闻’见稻谷香的筒仓内,感受老早之前丰收的喜悦。”未来,高大的筒仓壁作为天然的影幕,在蛙叫蝉鸣的夏日,恢复老底子看露天电影的快乐。
“此外,借助历史中轴线、二维码语音导览,将实现历史与现实、人与建筑景观、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对话。”园区总经理金旭辉说:“我们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粮仓的历史,也融入当下更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中。”
结一段缘
王汝刚的艺术工作室坐落在粮仓正中间的位置,对面就是园区内唯一一栋玻璃幕墙建筑。“你看这屋子的房梁结构,都是最原始状态,只在几处做了加固。”王汝刚带着朋友参观粮仓,说起将新工作室安置在此,他笑得意味深长:“粮仓,是个象征丰衣足食的地方,在人们记忆里永远是闪耀着金黄的希望的地方。就是现在,站在空旷的晒谷场上,都能切身感受到人们在这里庆贺丰收的喜悦。”
滑稽艺术本就是“笑的艺术”,在这里开一个“笑作坊”,王汝刚想让上海本地曲艺艺术走近老百姓:“这里现在不储粮食不晒谷了,但我们希望在这里结下‘欢喜缘’,让它依旧充盈着笑声,洋溢着喜悦。”王汝刚给自己的工作室定下三个目标——做百姓的会客厅;做文化的大课堂;做一方笑天地。
“虽然平时演出也是直面观众,但毕竟无法零距离聊聊天,我们搞滑稽戏创作,灵感和养分都来自群众,我们作品也是要反映他们的生活。有了‘会客厅’,就能邀请市民观众,来说说他们的烦恼,聊聊真实的生活,说说他们爱看的戏。”昨日,王汝刚无论走到何处,都有热情的爷叔、阿姨围拢来,他们有的要合影,有的就是看热闹,这正是王汝刚想要的:“离他们近一点,才能有更多好作品。”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