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如今,“数字童年”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新标签。近日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10岁及以下触网比例近八成。
早在本世纪初,青少年“网瘾”问题就已为媒体关注。近20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发现“禁止”并非好办法。随着当年的青少年逐渐为人父、为人母,他们对于孩子上网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数字童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有不少父母日常带孩子出去游玩或用餐时,为了让孩子不要吵闹主动将手机和iPad给他们上网。
不可否认,“数字童年”让孩子以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了解周边世界,但也应看到,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有可能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甚至还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而迫切需要为此建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现在虽然许多上网软件都提供了“未成年人模式”或者“防沉迷举措”,设定青少年每日累计使用时长,或在某个特殊时间段,如:晚上10点至早上6点无法使用互联网等,但从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在一些搜索引擎中,甚至还可以找到破解方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最重要的监护人。因而,对于孩子上网问题,家长也应该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身为家长,不仅要跟孩子约定可以上网的时间,更要做到的是了解孩子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他们面临可能出现的威胁时及时警示。
除了家庭之外,社会也应该通过法律手段约束网站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2019年10月1日,《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法律。由于儿童在上网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更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强化网络运行者的社会责任,提升监护人的保护能力,让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数字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