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有一种强,源于打压。 (漫画) 一路稻花谁是主 平舌音与翘舌音 边走边拍 跪拜布袋 荔波蒙纱雾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0-11-01

跪拜布袋

——长兴岛风情录

吴建国

这是赵向大带着全家逃难来潘家沙的第二年。冬天已经过去,租种的地里,麦子蚕豆的长势喜人。可是,这个苗青的时节里,赵向大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四个儿子饿得直哭。

已经几天了,赵向大用铁锹在河边挖蟛蜞,用钉耙在河里打捞交配的鲤鱼。都说潘家沙是一个饿不死人的地方,也只是这段河道里,每只洞里都有蟛蜞,浅露的淤泥里都有蚌、黄鳝和鳗鱼——这是这条河的尽头,高坡上,是金度圩十几户人家的共有的坟地,因此,这段五十丈长的河道,是一湾静水,就成了水里蛇绕、树上鸟叫境地,又都是穷人的归宿地,江北盗墓的贼没有来过,就连脱缰的牛,也不会朝这个方向奔跑。

清明前后几天,上坟的人走的就是河岸上的这条小路。只是赵向大不知道,金度圩的人从容踏实,除了土地肥沃年年有收成外,也有自家坟头的安静。可这个宁静,被他打破了。善意的提示和阻止,可能因为语言的障碍而让赵向大无动于衷,也有人委婉地告诉他:在潘家沙,这个时节是不能杀生的!

赵向大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鸡鸭在抱窝,河里的鱼在产卵。可是,人在这个饿死人的时节里,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二天清晨,他起来开门的一刻,看见门口有两只布袋,布条筋扎紧的口,一袋是白米,一袋是黄豆。这是谁在救济我们全家呢?赵向大的眼泪夺眶而出。

宣城郎溪地势低洼,几乎年年因雨成灾。赵向大的爷爷是读过书的人,循着“秦汉神州府,梁唐宰相家”的诗句,带全家从郎溪来到了被称为“人间第一福地”的句容。这一年,赵向大五岁。而就在赵向大埋葬了他的父母之后,就轮到了他来做一次逃难方向的选择——茅山那边已经能听到东洋兵的炮声了,句容作为首都南京的门户,这里就要变成战场——这次,赵向大选择的方向同样是向北,只是在张家港的长江边上,听船家说了太多的潘家沙的好,便付了五个大洋,带全家上了船。航风船落帆的地方,就是长江入海口的淤泥小岛潘家沙。

度过了这个饿死人的季节,麦子熟了。除了农田里的劳作,赵向大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寻找这个恩人。照理说,凭着这两只布袋的颜色特征,是不难找到这个恩人的,而且这个人就在金度圩,可是十几户人家的金度圩,居然没有人认领赵向大全家的回报。

从此,每年冬天农闲时节里,赵向大带着他的四个儿子,做护坡,剪树枝,拔枯草,把金度圩人共有的坟地,侍弄得干干净净。这个句容人这么有情有义,而那年他河边挖蟛蜞时记恨过他的人,心里都有内疚。

抗战胜利后第二年,赵向大的大儿子要成婚了,盖房子的宅地,是金度圩东岸上的刘家送的,娶的是港边王家远在启东的外甥女。婚礼请到的客人是金度圩的男女老少。拜堂的时候,一对新人拜的是两只干净整洁的布袋,新人叩拜完毕,赵向大率妻儿全家再拜布袋。

赵向大端举起酒碗向大家敬酒,他说:潘家沙金度圩是我们全家的福地,你们都是我全家的恩人。现在不打仗了,我放心不下父母的坟头,春天里要回句容去……我命我的四个儿子,要为金度圩所有的长辈尽孝尽忠,只要有一个长辈在世,就不许他们离开金度圩。百年之后,我要埋在金度圩,要和有恩于我的人,再守一辈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