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来临,动植物的灭绝速率达到自然灭绝速率的几百甚至上千倍,将有100万种动植物在下世纪灭绝……这并非危言耸听,但也非无可挽回。如同2016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特鲁迪·麦凯在昨天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所言,“我们必须进行跨国、跨学科的合作,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努力,相信我们能够应对困难”。
为地球绘DNA图谱
在生物界,2011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哈里斯·李文被称为“地球书记员”。他牵头发起了宏伟的“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计划在10年内绘制地球上所有生物的DNA图谱,也被称为生物界的“登月计划”。
目前已有来自18个国家的33个机构携手加盟,2019年项目组发布了101种脊椎动物全基因序列,在李文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随着基因图谱绘制工程的推进,科学家们也发现,新冠病毒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野生动物、家禽、家畜和宠物,是否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李文介绍,在古灵长类和猩猩类等17个物种中发现了完全符合人类adeR基因的25处关键进化残留,且都可以与新冠病毒结合,这些物种被认为有极大风险。另外还有27个物种被认定为容易发生感染,其中包括牛、羊、鹿以及几类鲸鱼。“这些物种应受到监测、保护,并且应加强管理。”李文强调。
各国不能单打独斗
“应该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像往常那样把社会和经济同环境分开,我们应当追求生态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借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对地球的未来作出期待。他同时提出:“是否应该设立生物多样性红线作为边界,或者说是否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红线?”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宝贵资源。”2010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古尔杰夫·库什介绍,从大约100年前俄罗斯科学家瓦维洛夫建造世界第一座基因库开始,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留存和保护种质(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重要性。旨在培育和推广高产粮食品种、解决营养安全问题的“绿色革命”,与人类登月、破解DNA密码、消灭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一起,被并称为上世纪的四大科学突破。
然而库什指出,不同种质所有者时常想独享利益,最终导致对种质的限制。他呼吁,各国应明确种质共享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应呼吁公众重视生物多样性,研究者应更重视野生植物种质的采集与利用,保护并有效利用生物多样性。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