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徐汇推出“硬举措” 解决电梯“揪心事” “万户旧改大决战”令人期待 打造苏州河畔“普陀样板”
第3版:要闻 2021-01-29

徐汇推出“硬举措” 解决电梯“揪心事”

本报讯(记者 袁玮)今天上午,徐汇区太原路105弄的达汇花园小区居民们迎来一件“大喜事”——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向小区业委会发放电梯使用登记证,这标志着小区四台刚刚更新的电梯正式持证“上岗”。小区业委会成员卢先生告诉记者,关于电梯的三个数字——260、25、3,分别代表小区的居民数、电梯使用年龄、之前平均每天的电梯报修数,“终于能安心地享受‘上上下下’的感觉了。”

记者了解到,针对居民关注的电梯故障率高、更新改造慢、加装电梯难等“揪心事”,徐汇区市场监管局推出电梯安全治理的系列“硬举措”,全力守护百姓安全出行“第一站”。

目前,全市针对使用期限为15年的老旧住宅电梯,已形成安全评估工作机制。但针对评估结果为“一般修理”或“维持现状”,或虽然结论为“大修”“改造”“更新”,但因各种原因超过15年仍在运行的老旧住宅电梯,在“首次评估”后缺乏跟进机制,这存在较大潜在风险。徐汇区是电梯使用“大户”,共有住宅电梯4356台,位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其中有使用满15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2452台,使用满20年以上的1021台,像达汇花园这样使用25年以上的电梯也有220台。

去年,针对5年或更早前接受“首次评估”的老旧住宅电梯,徐汇区市场监管局探索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当年就完成380台电梯的“跟踪评估”,其中294台评估结论是大修、改造或更新,占比77.4%,远高于“首次评估”。

达汇花园就是新政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早在2010年,小区四台电梯就接受“首次评估”,结论是“改造”。但因经费筹集困难、居民意见不统一等原因,电梯并未改造。10年来,电梯部件不断老化,故障率越来越高,但因为配件早已停产,出现故障后有时需要等十多天才能修复,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此次通过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开展的“跟踪评估”,结论是“更新”。居民们迅速统一思想,这四台电梯在四个月内得以更新,困扰居民十来年的电梯“揪心事”终于得到圆满解决。据了解,通过“跟踪评估”,锦汇苑、达汇花园等3个小区已经用上了新电梯,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飙升”。

其实,老旧住宅电梯后续更新、改造或修理能否落实到位,才是消除安全隐患的关键。据了解,仅徐汇区“首次评估”后未形成闭环处置的电梯就有近40%。电梯后续处置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一难”和“一长”,资金筹措难、更新流程长。为此,去年年底徐汇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徐汇区老旧住宅电梯更新的工作方案》,针对“资金筹措难”,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房管部门,对电梯更新政府资金补贴政策的有效期予以延续,凡是经过评估需要更新、改造的电梯,由政府补贴30%资金。对需要居民自筹的部分,推动物业或业委会及时公告评估结果,加快推进评估结果的落地整改。针对更新流程长,《方案》对前期准备、现场评估、更新施工和验收审价时间进行“四个压缩”,市场监管部门将每年的评估从年底提前至6月底前完成,市场监管部门、建管委等开辟“绿色通道”,减少“反复跑”,让居民早日用上安心、舒适的电梯。目前,徐汇区24个小区的101台电梯已经启动了更新程序,越来越多的“老小区”将焕发“新机能”。

近两年,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成为热议的话题。柳州路374弄居民对加装电梯需求强烈,但居民意见不一,加梯工作难以推进。为了让很多“悬空老人”实现电梯梦,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意见建议。为提高电梯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年限,区市场监管局建议小区电梯井道框架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并推荐使用符合多层住宅使用特性的“小而精、低噪音”的梯型。此外,明确由物业承担电梯日常管理。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柳州路374弄的电梯在停滞5个月后又重上轨道,并于去年12月动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