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疫移动医院投用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实现“三区两通道”防疫要求的移动医院,一键扩展、90秒内即可完成安装的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今天,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由该院整建制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携新型防疫移动医院亮相。
据悉,防疫移动医院纳入了最新的智慧化移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分区包含医学诊疗区、负压实验区与后勤保障区三大模块,可根据救援要求实现灵活功能组合。这一“数字化、模块式、可生长”的防疫移动医院由东方医院牵头,加持同济大学、华大基因共同研发的最新技术,充分发挥“医工结合、医企融合”的特色优势,它具有快速展开、无限扩展、快速撤离等诸多优点,或将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新武器。
真正的“三区两通道”
在展示区,半圆柱气膜帐篷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事实上,它们的全名叫做“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作为移动医院的新补充模块,气膜隔离病房遵循了最新的隔离病房设计规范,各个功能区通过膜结构分开,实现医患、后勤动线的有效分离。根据气流由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流动的原则,正负压梯度分布,确保病毒不会外泄,同时,被污染的空气经过严格过滤后排出,从而有效阻隔病毒传播,保证医护人员安全。
“气膜隔离病房是对我们原有帐篷移动医院的补充与升级。”东方医院院长、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长刘中民解释,“目前我们对疫情防控的医疗区域要求是‘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它的加入,让这个要求在移动医院中真正能够实现,保证生活区、医疗区井然有序的功能需求。”
“气膜隔离病房由同济大学与东方医院联合开发,基于灵活调配、平疫结合的设计方案,将正压充气膜结构和预制化建造系统结合,大大简化了建筑结构,200床规模的安装可由30个普通工人在5天内完成。并且具有超高的折叠收缩比,通过飞机运输,3天内到达大部分国家地区,十分便利。在双方合作下,我们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产品经过多轮迭代和测试,已通过了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可以实现量产并投入使用。”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介绍。
移动医疗车队再升级
在展示区整齐摆放着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王牌战舰”——移动车队,包括手术车、转运车、通讯指挥车、医技平台车、能源补给车等,配备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医疗设备,以及生命探测仪、雷达探测仪、破拆设备等先进救援设备。
今天,这支车队迎来了一名闪亮的“新成员”!纯白色长方体的车身、火红色的标志分外醒目——由华大基因、同济大学联合设计开发的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一键扩展,90秒内即可完成安装,60分钟可投入使用,日检测量超过6000单管,也就是说,按照目前主流常见的10:1比例混检,每日核酸检测量可达6万人。
该核酸检测车是“火眼实验室”最新一代的产品,而它的前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华大基因开发的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用气膜结构建造检测实验室,大大简化传统建造流程,已在全球抗疫中大显身手,足迹遍布17个国家地区,成为全球抗疫行动中的“中国名片”。
据介绍,整个移动医院还搭载了最新的智慧化移动信息系统,包括全流程移动HIS系统、无线呼叫系统、远程视频会议、多种机器人使用、快速3D沙盘搭建、物联网信息显示等,真正实现“人机结合”的一体化作战模式。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