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怎么过?”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约督导师陈默在近日的接诊中被反复问到这样一句话。她明确告诉家长们,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假期,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远比关心学业成绩更重要。
不要只想着“提优补差”
“第一天放寒假,前一天晚上家长可能还在窃喜可以松弛些了,不用陪读到深夜,但一觉醒来又开始焦虑了,担心孩子没有自控力,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心也会玩野了。”日前,陈默在为上海家长学校上新年第一课时说,去年放寒假,无论大人小孩都有些恐慌,今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孩子或许更会感到压抑:一是少出门甚至不出门的“封闭”压抑,没地方玩、没同学玩;二是来自父母的压抑,24小时呆在一起,很多家庭高度聚焦在孩子身上,总在寻找孩子这个不足、那个不是;三是学业的压抑,既要做学校的作业,还要上一堆网课。而这样的“三重压抑”在以前的寒假从来没有碰到过。
“这几天的心理门诊已有孩子抱怨,天天跟父母在一起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啊,不是听他们啰嗦,就是被他们监视。”陈默说,寒假是亲子矛盾的高发期,根源就在于两代人对假期的认知完全不同。孩子们认为“寒假是我玩的时候”,家长们却认为寒假的时间不能荒废,要用来提优补差,把学业搞上去。为什么每到开学后,总会发生孩子走极端的案例?就是因为他们的假期过得太郁闷、太压抑了。开学后那些愁眉苦脸的学生,往往都是因为没能过上一个快乐的假期。
不要步步紧逼定目标
放假三大事:娱乐、运动、学习。在陈默看来,娱乐应该是最主要的假期生活内容,学习任务不要排得太紧。
去年暑假,陈默接诊了一对母子。母亲说,放假前已经跟上初二的儿子订了学习计划,每天要做4个小时作业,晚上必须10时30分睡觉,但没多久却发现儿子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变成了3个半小时,后来变成了2个多小时,便责骂孩子怎么那么贪玩不用心学习。孩子则委屈地说,以前放假做作业时间长,妈妈就批评他拖拉,现在他提高了效率,作业做得快了,妈妈又嫌他不用心,真是横也不好竖也不好。妈妈接过话茬呵斥:“你做作业快了,质量有保证吗?”
陈默说:“这样的亲子矛盾在假期里特别典型,本已跟孩子订好了假期计划,孩子做作业慢了家长要骂,做得快了家长又要责备‘没有质量’,如此不断拔高目标,岂不把孩子逼疯?家长岂能不累?打个比方,老公年薪20万元,老婆还不满意,要他明年赚30万元,真的达到目标了,又要求老公新的一年要赚40万元。这样的家庭还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吗?”
不要总“夸”别人家孩子
许多孩子在寒假里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春节里能多拿点压岁钱。陈默提醒,发压岁钱不要与学业成绩“硬挂钩”,否则孩子拿了也会闷闷不乐。
此外,春节带着孩子走亲访友、亲朋团聚,尤其是妈妈们,不要总把话题扯到孩子的学习上,不要总把“我们家孩子其实很聪明的,就是学习不努力,否则成绩会考得很好”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也不要一回家就跟孩子说别人家的哥哥姐姐考上了名牌高中、名牌大学。陈默曾经接诊的一名男生对她说,他真的很恨表哥,因为父母总在他面前不停地说表哥如何刻苦、如何优秀。她建议家长在亲子互动时要有智慧,不要总拿自己的思维定势去跟孩子沟通,那样起不到什么作用。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