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守沪  年夜饭  此“味”安处是吾乡
第4/5版:要闻 2021-02-12

守沪 年夜饭 此“味”安处是吾乡

财经大学近千名同学留校过春节。除夕夜,天南地北的学生们一起包饺子、搓汤圆。如何捏出好看的饺子褶子,汤圆怎么包皮才不易破,美味话题总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和父母视频直播制作过程中,还有老家的“厨神”场外支招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小年夜,负责外滩、南京路步行街等区域保洁的黄浦区欣谊环卫保洁公司的工人们汇聚一堂,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来自江苏盐城的陈永珍说,今年在沪过年的人多了,城市的道路环境更离不开我们的保洁工作 杨建正 摄

小年夜下午4时半,岳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医务人员休息室里,趁着紫外线消毒的间隙,科室的医务人员吃了一顿简单的年夜饭。血液净化中心365天全年无休,每年春节都在医院度过,今年也不例外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工地100多 位建设者选择就地过年。10日下午,工友们在工地上一起吃年夜饭。来自湖 北的沈建斌第一次在上海的工地上过年,他拿起红红火火的牛年公仔,拍照 留念,发给家人报平安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除夕夜,在隧道股份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的食堂内,9位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留沪员工在这里吃了一顿别样的年夜饭。他们为了响应留沪号召,也为了工期进度,春节期间将继续留在工程现场工作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除夕夜,巴士三公司正在为全体在岗职工准备3500份年夜饭,并送到所属105条线路的150多个调度室中,让除夕忙碌在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能吃上一份暖心年夜饭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金山区廊下的詹宝塔来自广东省潮州市。大年三十下午,一家人忙里忙外,在土家灶头上烧年夜饭。不一会工夫,一盘盘精美菜肴摆满了“八仙桌”,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过年的味道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隔离酒店内,巴士一公司负责运送入境人员转移安置工作的驾驶员将家人送来的丰盛饭菜摆在小桌上,红烧肉、八宝饭、糖醋小排……熟悉的味道叫人忍不住大快朵颐。因为始终有人在转运的路上,他们的饭桌总是没法到齐8个人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来自浙江湖州的吴群英是疫情健康观察真如点的酒店党支部书记,负责酒店疫情防控工作。除夕,他和30多名同事为隔离人员送上精心准备的年夜饭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肖茜颖

就地过年,乡味解乡愁;隔离抗疫,战友共举杯。

这顿年夜饭,虽不能归家却深知“团圆”之意。

吃到家乡的味道就仿佛回家了。昨天是除夕,不少游子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留沪过春节。与故乡既相距千山万水,又只有一屏之隔,他们说自己已归乡千千万万次,因为心之所至。他们的心里更时刻装着“大家”,用别样团圆换长久相守。

昨晚,申城高校的年夜饭可谓南北融合。下午3点起,财经大学学生们开始一起包白菜牛肉水饺、搓豆沙汤团。如何捏出好看的饺子褶子,汤圆怎么做皮才不易破,美味话题总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而在和父母视频直播制作过程时,还有老家的“厨神”“面授机宜”。自助餐形式的年夜饭深受该校师生欢迎,扬州炒饭是淮扬好滋味,小炒肉飘着川湘味,鸡汤满溢老广的味道……这顿年夜饭,足不出沪却已行遍中国。

仍需坚守在第一线的公交车司机年夜饭也毫不马虎。为了方便工作,每年一次的重要大餐总因地制宜地选在调度室里开启。昨天下午1时,3500份盛满蛋饺、大排、熏鱼、清炒虾仁、四喜烤麸、塔菜冬笋的年夜饭被依次送到巴士三公司的150多个调度室里。公司特地选用新款包装盒、饭菜分装,避免路途颠簸中菜的串味。餐盒外的红色包装袋,寓意新春红红火火。

对于奋战在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来说,和同事一起享用的年夜饭是对于这一年深厚战友情的致敬,也象征着牛年大吉好彩头。在健康观察真如点,30名工作人员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但身旁坐着的“战友”却是这一年同舟共济的好伙伴。他们因抗疫而相识,有人来自于消防、公安系统,也有人是街道、酒店员工。老家在湖州的吴群英说,已经一年没回家看爸妈了。自己很早就向老两口表示,不回家过年了,只是大年夜前他们还每天打一个打电话询问她是否回家。吴群英表示,虽然牵挂父母,但上海的这顿饭吃得别有滋味,大家都是“舍小家为大家”。这份齐心协力,也让牛年更有盼头,她坚信不久就能回老家陪父母吃上团圆饭!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