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百花争艳。上周五,向明初级中学初二师生干脆把课堂搬进了和校园一墙之隔的复兴公园。
校长冯强介绍,复兴公园是向明初中“城市梦想家”计划的第一站。如今,青少年走出校园的机会不多,为了让每一次行走更有价值、留下更多收获,向明初中和同济大学团队合作编写研学手册,方便同学搜集素材、完成任务、记录灵感。
用识花软件辨认一下熟悉却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再为它画一份速写;一层海绵、一层花材、一层衬纸、一层干燥板,层层叠叠铺好,再用两块压板上下绑紧,试着用特别的方法留住春景;拿出便携式显微镜对准一片普通的树叶,看看放大的画面下会出现怎样奇特的纹路……身着校服的同学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手中的装备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
根据手册指引,在复兴公园,对建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琢磨法式园林有何特点,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探究城市公园中野生动物以何种方式与人类共存。“你们现在尝试的素描和拓印是环境设计师的基本功。当你没有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脚步、臂展等作为‘尺’来估算长度和面积。”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吴琪和方菲一边介绍周边景观,一边作简单的职业启蒙。
“我们要鼓励学生到自然中去体验、去发现,而不仅仅是抽取一些概念告诉对方。”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吕翰林的引导下,另一组同学忙着对公园不同区域作温度、适度、照度、噪声的测量。比对数据后大家发现,树木多的地方,噪声往往较弱,原来这就是植物绿岛作用的体现。
“好久没有花这么多时间逛公园了。”这几乎成了少年们的共同感叹,植物类课题自然成为最“时鲜”的选择。“珠颈斑鸠、树麻雀、灰喜鹊、洒金桃叶珊瑚、南天竹……”女生郑子涵如数家珍。她小时候住在复兴公园附近的老房子里,受生活环境影响,长大后成了同学们公认的“动植物控”。她希望可以尝试从种群分布的角度,重新认识这座儿时的乐园。“我妈妈特别喜欢植物,种满了一个阳台。所以我也喜欢跟她逛花鸟市场,买花。”初二(1)班班长金若涵是个爱笑的姑娘,她说去年因疫情宅家期间,自己买了七八种植物种子。牵牛花、波斯菊、金钱菊等从一颗小种子到一点点破土,用柔弱的枝条抵抗风雨,最后真的开出了小花——这让她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将点滴感悟全部写进了作文。
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