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鲁哈尼(左二)参观核技术展 图GJ
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电力系统11日发生故障,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将其定性为“核恐怖主义”行径,伊朗外长扎里夫指责以色列应为此负责。舆论认为,伊朗最近遭遇的一系列袭击很可能是以色列所为,目的可能是给美国和伊朗正就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进行的谈判制造障碍,将增加谈判前景的不确定性。
怀疑指向以色列
纳坦兹核设施此前曾多次遭受袭击,而此次事件发生的时间耐人寻味。就在前一天,伊朗启动该设施内164台IR-6型离心机。伊核协议规定伊朗只能使用IR-1型离心机生产浓缩铀,而IR-6型离心机生产浓缩铀的效率是IR-1型的10倍。伊朗此举被认为意在对美国施压,增加谈判筹码。
就在几天前,伊朗“友谊”号货轮在红海爆炸,美国《纽约时报》称以色列在袭击货轮前通知了美国。以色列对这一报道未予否认,被认为默认爆炸系自己所为。此次事件发生后,以色列仍未回应,更加深了舆论的怀疑。
以色列一直敌视伊朗,并反对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分析人士认为,针对伊朗的系列袭击很可能是以色列所为,在打击伊朗的同时也向美国施压,表明以色列有能力阻碍伊核计划,美国不必急于与伊朗达成协议。
拜登政府陷两难
伊朗货轮爆炸时,五角大楼曾发表声明,称美军并未介入。此次伊朗核设施故障,白宫也已表示与美国无关。美国国务院前负责核不扩散事务的官员菲茨帕特里克认为,有关伊核协议的维也纳会谈正在进行中,美国不会采取这样可能破坏外交的举动。
就在此次事件发生当天,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到访以色列。以色列国防部长甘茨与奥斯汀共同会见媒体时,强调伊朗对中东和以色列安全构成的战略威胁,称以色列将与美国在伊朗问题上密切合作,确保任何与伊朗有关的新协议顾及全球和美国的重大利益,防止地区动荡,保证以色列安全。奥斯汀表态则相对谨慎,对伊朗只字未提。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东中心执行主任加兹维尼安认为,以色列发动袭击的目的是破坏美伊之间外交,如果拜登政府对袭击不发声,将给外界制造一种美国默许甚至美以合谋的印象,势必影响美伊谈判,而如果拜登政府予以谴责,将在国内面临政治压力。
未来形势不确定
此次事件发生后,伊朗一方面指责以色列,一方面又淡化事件影响。伊朗外长扎里夫在声称将报复以色列的同时,也针对要求退出维也纳会谈的部分国内舆论,呼吁不要落入以色列“设计的陷阱”。
尽管伊朗淡化处理,但不可能在美伊谈判中摆出示弱姿态,谈判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一蹴而就解决问题,美伊双方逐步妥协、分阶段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更高。
伊核问题只是美伊关系的一部分,两国之间长久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双方关系很难迎来全面缓和。即使达成协议,面对以色列的挑衅和地区其他国家与伊朗的冲突,未来协议的执行也有很大概率出现波折。
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