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丹
上海长宁区新泾镇,今年74岁的周霞娟阿姨竟保管着十把邻居家的备用钥匙。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尤其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这是真的吗?当然。这段佳话上了“热搜”,引发全国网民围观热议。
也难怪生活在各地大城市里的朋友们好奇并羡慕,要知道,城市是陌生人社会,“楼里对面住,几年不相识”是常情,要出差、要旅游,会丢三拉四……谁家不“稀饭”这样一位可以托付钥匙的“老妈妈”?
是什么缘故,让这十家人能如此信任周霞娟阿姨,过上“熟人社会”的踏实生活?几年前,小区李阿姨到美国探望女儿,将自家钥匙托给周霞娟。4个月后回家,家里一尘不染,和走之前一样。原来,周霞娟提前和姐妹特意打扫一番,以慰其长途辛苦免其劳作,类似这般照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怎不令人感动?
大家信任周霞娟,除了她正直、热心,更因为她是“晚霞互助睦邻点”联系人。自居委会提议将“睦邻点”的活动地点放到她家、周霞娟一口答应以来,邻里聚到这里就像一家人。因感念小区居民曾帮助她照顾生病的老伴,老伴去世后,周霞娟一直主动关心邻里。她主持“睦邻点”,老年人都喜欢聚到她家看书读报、聊天做饭,大家欢声笑语,有事就互帮互助。除了给花草浇水、给家里通风之类的小事,即便半夜有人需要紧急送医院,大家也都有了搭把手的“贴心人”。
在上海,像“晚霞互助睦邻点”这样的养老服务自助平台,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多的好几个,还在不断建设中。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户籍总人口35.2%,90%的老年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睦邻点”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不断建成,越来越功能化、正规化。现在的“睦邻点”有了更多功能,比如调处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照顾独居老人、关爱纯老家庭等。老人闲不住,有的还成立了关爱下一代委员会,并建起学习、旅游小组。不少从农村来照顾孙辈的老人,都觉得“农村倒比这里冷清了”,上海呆得住。
小小“睦邻点”,让邻里敦睦和顺,真是老人之福,儿女之幸。